仁說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TUZ-680000031222
資料類型:
文字
著作者:
高氏友瑟
主題與關鍵字:
崇文社文集(3)
描述:
內文:仁為五常之首。人之安宅也。舍仁固不足以為人。恃仁亦未足以處世。何也。蓋徒恃乎仁而無學以通之。則拘於成見。謂仁必博施。施不博、則非仁。仁必濟眾。眾未濟、則非仁。於是不判親疏。途人直視為骨肉。不論可否。危地亦樂為身親。仁及一物。或至害及君親。仁及一人。或至累及人人。情愈密。則識愈疏。縱衷懷早信其仁厚。而當躬之裁制。終失其宜。事物之紛乘。每淆其鑒。是以宋襄慕仁義之名。為冠裳之會。而無武事以濟之。卒見辱於楚。貽列國之羞。燕噲羨仁讓之風。為襌位之舉。而無道義以裁之。終受伐於齊。肇亡國之禍。且也齊宣既有仁心。不忍一牛之觳觫。何不能保民而為湯武之君。梁武既有仁聞。不忍百姓於死刑。何不能致治而消侯景之禍。嗚呼。此徒善之不可以為政者。王侯且然。況在庶民。是豈仁之不足為哉。不學之過也。夫惟有學術以通之。小過赦而嚴以立法。不以寬令縱巨奸。苛政除。而明以敷刑。不以溺情廢國典。故缺床破斧。伸大義於懿親。愛兄豈敵愛君之重。而周公之仁成矣。竄狄遷豳。避銳鋒於獯鬻。養人不害人之端。而太王之仁至矣。推而下之。埋蛇救眾。不泥戒殺放生之說。竟能深合乎仁人援嫂出溺。不拘授受不親之禮。適以善全其仁道。通權達變。非仁而有學者。孰能如是乎。吳鳳身為通事。志在衛民。赤帽紅衣。委身蕃界。而能使阿里山蕃。廢殺人之風。迄今當地受無窮之福者。斯真學識兼優所見者大。可謂臺灣殺身成仁之一明證。立祠報功。且受帝國之褒獎。不亦宜乎。要之人不可以不仁。而仁不可以無學。仁而無學。則為愚仁。為婦人之仁。其仁奚足重。余之說如此。至於克己復禮為仁。推己及人為仁。種種言仁。聖訓昭然。不必多贅。
出版者:
周崑陽
日期:
出版品發行日期:2009
格式:
文字檔
來源:
臺灣文藝叢誌
語言:
中文
範圍:
臺灣文藝叢誌
管理權: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虞衡志
列傳四
五桂嶺石壁肖像
列傳七
臺灣孝節錄
話詩體裁示及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