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泉州實行搗毀各廟佛像而言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TUZ-360000025588
資料類型:
文字
著作者:
呂大椿
主題與關鍵字:
鳴鼓集 四五集合編
描述:
內文:輯錄各報登載記事(昭和四年登錄各報) 二月三日。中報載泉州晉江縣。破除迷信委員會。實行搗毀各廟神像一事。影響各地輕薄之信仰者不少。就中有一部分。素憑偶像持齋之信仰者。多抱杞憂。或有因形式上之寺宇偶像被毀票封。便謂神佛絕滅無存。此係全不理解佛法。究竟是甚麼之輩。亦不以為怪。然致重佛教理。智者則不然。謂深謬不當之信仰。破除真正之佛法。方不至魚目混珠。竊維我臺居住民族。本由福建廣東而來。信仰習慣。亦與中國之南方同。觀各地廟宇所祀神佛。可想而知。或以媽祖為主祀。其他為配祀。或以觀音為主祀。而雜祀他神。而人家廳堂。所崇奉亦如是。徵此足見島人之信仰。可謂多神汎神矣。此等神佛混濫共祀之風。在中國中部北部。及日本無之。又中國南省。及臺灣最多信仰之神。厥維觀音媽祖關帝君城隍爺是也。蓋此等神佛。於歷史上。或因有事實之好模範。可為人表敬的。或有因顯化救人災難。而被信仰者。故塑像焚香禮拜之。此等信仰。只是消費些金錢。別無妨礙(若迎神賽會。以神聖作古董。踵事增華者。不在此例。)至於其他。甚麼蘇王爺郭王爺聖王公三山國王等。皆由種族團結關係。而造成神像與廟。此等信仰與觀念。不但消耗金錢。且有種族之偏見。阻礙其同向上之思想。此種風氣。領臺前常生出風波。如迷惑。如鬥爭。紛紏不巳。邇來科學昌明。理化博物。日臻發達。昔日之所謂雷公電婆。即今日謂之陰陽電觸。且用為電光。舂米種種工業。昔日令人駭怪人之牛鬼蛇神。今日精神學者。謂之神經過敏。是以古代之神話說謊。至今日漸被照妖鏡照出破除矣。然揆諸神教。只憑偶像。而令人信仰者。別無何等正經學說。可令人思慕信持。而或有之。亦粗淺陋劣。東取西偷。拉雜亂作。唯佛教學理。博大精深。其經書典籍。至明代英宗正統五年成者。統計之。共六百三十六函。六千三百六十一卷。(蒙佛典汎論。)至高宗乾隆三年。更加新籍。總達數七百三十五函。七千八百三十八卷。(據同上)任學者一生研究。亦不能盡。故雖形像被毀。而寄在學者頭腦之精神。佛法決不因之而滅。抱杞憂者毋悲觀。如秦始皇焚書滅儒。而儒者儒書。豈與之偕亡乎。況且佛法在學說。不在形色。重在實教。不在權教。釋迦嘗曰。眾生皆有佛性。金剛經揭曰。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又曰。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如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一書。與大學中庸之說政治哲理性理。洗鍊組織。彷彿相似。實養之寶卷。學者之金經。此經卷。日本淳仁天皇。寶治二年八月。敕天下誦讀之。足見此經之價值矣。佛教已有此浩瀚無涯之學說。即汗牛充棟之典籍。並盤根錯節之信者。及根深蒂固之歷史。形式上之物質雖亡。而精神上之學說。斷斷不能亡也。不但不能亡於今之世。反能抑其謬妄。而助成真理之出現。如現代之喪事葬式。誦經拜懺。連日繼夜。虛榮者踵事增華。虛靡巨款。違背佛法主旨實大。夫佛教本尊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全為活人超度。叫大眾作功德。沒有為死人作事。孔子謂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今之佛教徒。不能勸活人作功德。佛法有含社會經濟原理。及社會政治原理。偏偏為死人作甚麼功德。背謬至極。(又釋迦)一生之用功。其在學堂時代勿論。其出家意向。乃欲避了家國事務之麻煩與眷屬之?絆。覓簡潔寂凈的地方。(古來中外學者。凡研究著作。皆避於寂靜幽隱地方。如朱子之於白鹿洞)專心致志。研究人生觀。與宇宙觀。及人之真神其研究之熱心與精誠。實能驚天動地。連風吹雨打。衣食住都不介意。正如孔子所謂發憤忘食。釋迦之發憤六年繼續。形容枯槁。願力不退。靜慮默想。實可作學者之楷模。學者若能傚他之深心研究。何患業之不成。名之不出呢。他係一國之太子。富貴人間第一。而甘心形苦。發明無上甚深微妙學理。傳到於今。感動世界人類不少。無知盲者不論。而學者名人。從學說而信仰者更僕難數。且其學說之於學界。如空中八大恆心之一。以輝映其光明於一方。近來中國說佛法。不是宗教。(看歐陽竟無先生的演說錄。南京支那內學院刊行。)又比利時學者菩勝。亦否認佛法為宗教。而稱之為出世修持法。他的講演錄。英國劍橋大學出版部發行。一九一七年初版。(據佛家哲學通論。)故時出時藏。或隱或現之佛法。經東西學者之考究。愈益顯其真。受科學之影響。愈表其實。故謂迷謬之佛教。一日早破除。而真實之佛法。一日早出現。
出版者:
崇文社
日期:
出版品發行日期:1930
格式:
文字檔
來源:
臺灣文藝叢誌
語言:
中文
範圍:
臺灣文藝叢誌
管理權: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詩意
列傳七
古今詩話菁華(二)
列傳七
附錄:治臺必告錄請卹清單
教育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