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醫漢藥改正論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TUZ-010304007095
資料類型:
文字
著作者:
陳錫儒
主題與關鍵字:
臺灣文藝叢誌
描述:
內文:中華自鼎革以來。百度維新。舉凡朝廷之政治。草野之經營。無不因革損益。次第施行。而獨於漢醫藥一事。未聞有建議改正者。夫醫藥之道。固人民壽夭之所關。國家強弱之所繫。是以環球文明國。無一國不視所為第一要政。而糜費國帑以研究之。在中華之人情習慣。好古非今。事事必師遵古法而後行。以為醫藥之學。古人成法畢具。班之可考。其深微粵妙。非今人所能幾及。拘守古法。無怪乎中國數千餘年之醫學。不及外國千餘年醫學之進步。夫以天性道德論。今人或不及古人。而以科學知識論。今人實超越古人也。蓋古人之取火也以石。今人之取火也以燐。古人之取水也必往汲。今人之取水也使自來。古人之負重致遠也。以牛馬帆筏。今人之負重致遠也。以火車汽輪。即所數端。已足證古今人科學之優劣矣。試先以醫學論之。自軒歧著內經。始有醫學之事。扁鵲倉公而後。得其傳者。惟漢之張仲景。其所著傷寒論。及金匱玉函經。後之學醫者多宗之。尊為醫聖。自是而後。晉漢唐宋金元各大家。名醫輩出。別戶分門。各逞臆見。間有信古太深者。雖古人之論說。自相矛盾。而亦必牽強附和。求合其旨趣。所外則著書立說者。至今何止數十百家。然皆自以為是。互相詆觸。議論紛紛。莫衷一是。使後之學者。迷途紛歧。無從取法。此醫學所以不能日進也。至於今則愈降愈下矣。其所謂醫生者。不過閱幾十部之古今方書。讀幾十篇之湯頭歌訣便自謂可出而問世。不知學醫不得其訣。雖遍覽醫書無益也。學脈不識綱領。雖讀盡脈訣愈紛也。當今之世。求其能於數百家之論說。舍短從長。於二十七字之脈訣。分別清楚者。實百無二三。然苟閱症既多。或可得醫學之一班。間多有平日開設藥肄。略識各種藥性。於方書未嘗寓目。於脈理絕不關心。亦儼然以醫士自居。無怪乎服其藥者。輕病致重。而重病致危也。更有一種射利之從。草菅人命。因得有前人經驗之良方。或祖上遺傳之秘藥。便自稱為祖傳醫生。不問病之寒熟盧實。脈之浮沉遲數。或作丸。或和散。公然販賣。謂一藥可以治百病。夫塵世豈真有此仙丹哉。其輕病能自愈者。服之疑其有效。其重病而難愈者。服之必致增劇。誤人性命。莫此為甚。若泰西之醫學則不然。政府設有醫科專門學校。由各縣小學校。考取畢業生。年在十六以上者。入校肄習。先示以百骸筋絡之形體。而教以病症藥品之治法。終則剖割人身。使之躬親歷練。每年考驗一次。別以年級。至少亦當學五六年之久。考試能及第者。然後給以畢業文憑。准其行醫濟世。若無醫學畢業文憑。而擅自行醫者。必重罰之。學習有年。醫理必曉。雖不能逐症奏效。而亦不致害人性命。此西醫之所以見重於今日也。獨惜其陰陽氣化。廢置不講。三部九候。儱統無分。惟以時計表定脈數之遲速。寒暑針驗熱度之高下。聽肺筒測心血之聲音。此外則概以手術為事。夫病症而僅在肌膚者。剖割固可以奏效。病症而根於臟腑者。剖割雖一時見效。而臟腑之病根不除。再發則不可救藥矣。故以剖割之外科論。漢醫誠不及西醫。而以氣化之內科論。漢醫殆差強西醫也。蓋西醫之治病。得以易於見效者。不在西醫之高明。而在西藥之精製。試即以中國之藥品而較論之。自神農嘗百草而後。始有藥品之名。其時收入本草經者。祗有百餘味而已。今則愈採愈多。已增至七八百味。雖牛溲馬溺。亦收作藥物之需。且同是一藥也。其性之寒熱溫涼。各本草所載多有不同。如人參一味。本草經謂其微寒滋陰。綱目則謂其甘溫補陽。芍藥一味。本經謂其苦平利氣。備要謂其酸寒歛氣。升麻。本經謂其苦寒。從新謂其辛甘。牽牛。本草經謂其溫熱。珍珠囊謂其寒涼。細辛。汪訒菴述其氣性辛烈。所用不可過一錢。多則悶死。陳修園謂其辛溫無毒。雖多用亦無傷。且藥材之地道不同。氣味之厚薄有別。即如吉林之人參。與西藏之紅花。較諸各地所產者。氣力倍加充足。諸如此類不遑枚舉。藥品之寒熱溫涼。既不得其準。病症之風寒暑濕。何能致治。此皆因無實行試驗之弊者也。﹙未完﹚
出版者:
鄭汝南
日期:
出版品發行日期:大正10年4月15日
格式:
文字檔
來源:
臺灣文藝叢誌
語言:
中文
範圍:
臺灣文藝叢誌
管理權: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軍備志
列傳二
清同治十二年,林淵源、蔡德芳奉憲采訪...
列傳六
連雅堂先生家傳
農業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