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部落格
Facebook專頁
ENGLISH
珍藏特展
目錄導覽
技術體驗
成果網站資源
目錄導覽首頁
HOTKEY快速導覽
內容主題
典藏機構
進階搜尋
資源聯盟
首頁
目錄導覽
內容主題
檔案
臺灣文藝叢誌暨其文人社群
首頁
目錄導覽
典藏機構與計畫
公開徵選計畫
國立中正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臺灣文藝叢誌暨其文人社群數位典藏計畫
農業志
推薦分享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TUZ-430000019354
資料類型:
文字
著作者:
雅堂
主題與關鍵字:
台灣通史
描述:
內文:連橫曰:古人有言,一夫不耕,或受之饑。是故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則農業重矣。臺灣為海上荒島,古者謂之毗舍耶,梵語也。毗為稻土,舍耶莊嚴之義,故又謂之婆娑世界。是臺灣者為農業之樂國,而有天惠之利也。然土番狉榛,未知耕稼,射飛逐走,以養以生,猶是圖騰之人爾。及宋之時,始通貿易。元、明以來,移民漸至。崇禎間,熊文燦撫閩,值大旱,謀於鄭芝龍,乃招饑民數萬人,人給銀三兩,三人與一牛,載至臺灣,令其墾田築屋;秋成所穫,倍於中土。以是來者歲多。荷人既至,制王田,募民耕之。所產之物,米、糖為巨;以其有贏,販運中國,遠至日本、南洋,歲值數十萬金。鄭氏因之,改為官田,又布屯田之制。漳、泉、惠、潮之民望風而至,拓地遠及兩鄙,所產愈豐。土地初闢,厥田上上,播種之後,聽其自生,不事耕耘,而收穫倍屣。餘糧棲畝,庶物蕃盈。民殷國富,故能以彈丸之島,拮抗中原也。 歸清以後,農業愈興。舊額正供徵穀九萬二千一百二十七石。至雍正十三年,新墾 田園,增徵八萬零七十五石;而糖亦漸盛。三縣每歲所出之糖,約六十餘萬簍,每簍一百七、八十斤。青糖百斤值銀八、九錢,白糖百斤一兩三、四錢。全臺仰望資生,四方奔走,圖息莫此為甚,故為貿易之大宗。然自朱一貴平後,定聯之法,非經數旬不能齊一。及至廈門,歸關盤查,一船所經,兩次護送、八次掛驗,俱須糜費。是以船難即行,運費貴而糖價賤矣。 當是時,彰化初建,淡水亦開,移住之民,盡力畎畝,而施世榜、楊志甲之流,且投巨資,鑿陂圳,以大興地利。臺灣之溪,自山徂海,源遠流多,引水入渠,闢圳道之,蜿蜒數十里,以時啟閉,故無旱澇之患;而歲可兩熟。或於山麓畔,築陂於窪,積蓄雨水,以資灌溉;大者數十畝,而旱田有秋。其瘠者則種番藷、播山菁,故無凶年之患。 臺灣之地,以田育稻,以園植蔗。植蔗之後,可收兩年,改種雜穀,以休地力。而稻田則以水利之富,壅肥之厚,可歲歲耕也。上田一甲收穀百石,中七十石,下四十石,唯視其力之勤惰爾。 雍正九年,部定臺灣徵收正供之穀十六萬九千二百六十六石餘,支給戍臺兵米為穀八萬九千七百三十石,例運督標兵米為穀一萬五千五百七十石,福建兵眷、金廈兵米五萬五千二百十七石,又運福、興、漳、泉四府平糶之米十二萬二百八十七石。通計徵穀 不敷起運,乃以四府穀價發臺,分給四縣,糴補足額,語在糧運志。先是雍正元年,巡撫御史黃叔璥以臺灣之米出口日多,恐其接濟洋盜;或以市價騰貴,慮生事端,奏請禁止。從之。於是漳、泉之民仰食臺米者,大形困苦。四年,閩浙總督高其倬奏言:『臺灣地廣民稀,所出之米,一年豐收,足供四、五年之用。民人用力耕田,固為自身食用,亦圖賣米換錢。一行禁止,則囤積廢為無用。既不便於臺灣,又不便於泉、漳。究竟泉漳之民勢不得不買,臺灣之民亦勢不能不賣。查禁雖嚴,不過徒生官役索賄私放之弊。臣查開通臺米,其益有四:一、泉、漳二府之民,有所資藉,不苦乏食;二、臺灣之民,既不苦米積無用,又得賣售之益,則墾田愈多;三、可免泉、漳、臺灣之民,因米糧出入之故,受脅勒需索之累;四、泉漳之民,既有食米,自不搬買福州之米,福民亦稍免乏少之虞。至開通米禁,有須防之處二端,亦不可不加詳慮。其一於冬成之時,詳加確查。若臺灣豐熟,即開米禁;倘年成歉薄,即禁止販賣。雖年歲稍豐,而一時偶有米貴情形,亦即隨時查禁。其一泉、漳之民,過臺買米者,俱令於本地方報明,欲往臺買米若干,載往某處販賣,取具聯保,詳報臣等衙門。即飛行臺灣及所賣之府縣,兩處稽查。如有不到,即係偷賣,必嚴懲聯保,究出本船之人,盡法重處。如此查防,自不至接濟洋盜矣』。疏入,從之。漳、泉之人深以為善。然出口既多,市價自騰。已而頒定商船渡廈者,每船限載食米六十石,以防偷漏。漳、泉米少人眾,恃臺供給,一旦不 足,粒食維艱。於是多至臺灣,歲率數萬人,半為流民,坐而待食,米價遞起。乾隆七年,巡臺御史書山、張湄奏言:『臺灣雖稱產米之區,而生齒日繁,地不加廣;兼之比歲,雨暘不時,收成歉薄,蓋藏空虛。歷奉諭旨,臺民無不感激。唯是內地臣工未履其地,徒執傳聞。如御史陳大玠生長泉州,尚疑臺郡有岐視漳、泉之見。不知臺灣固為東南之藩籬,八閩之門戶,而與漳、泉所係尤非淺鮮。臺灣四面俱海,舟楫相通,唯泉、廈爾。而泉、廈又山多地少,仰藉臺穀。是臺灣之米有出無入,猝有水患,非如他郡,可有鄰省通融、商賈接濟也。臣等蒙皇上畀以巡視重任,豈不知春秋嚴遏糴之戒?況全隸閩省版圖,原無彼疆此界,而於海口之米,不得不責成官吏,嚴其出入,實由事勢使然也。若任其運載透越,則臺穀指日可竭,而地方不能安謐,日後之漳、泉亦無從而仰藉矣。此臣工之籍隸漳、泉者,亦宜為久遠計,而毋徒務爭目前之利也。夫臺地之所出,每歲止有此數,而流民漸多,已耗其半,復有兵米、眷米及撥運福、興、漳、泉平糶之穀,以及商船定例所帶之米,則通計不下八、九十萬石。此則歲歲豐收,亦斷難望其如從前之價值平減也。是以臣湄同前任滿御史臣舒輅有請建府倉以裕民食之請,工部給事中楊二酉有先實臺倉之奏,臣等於上年十月,亦有請禁透越私渡之摺。即今閩省督撫二臣議復科道楊二酉等條奏,亦以臺倉之積貯不充則內地之轉輸易竭,海外設有緩急,他處難以接濟為慮。但督撫所議,今臺灣四縣貯粟四十萬石,恐一時買足,為數太多, 為期太迫,應定三年之限,照數購買。而部臣議復,以採買倉穀,定例年歲豐稔,應全數採買,並無逾限三年之期。臣等伏思臺灣上年收成實止七分,既非豐稔,似不得全數採買。且楊二酉原奏,請先實臺倉,然後買運內地。該督撫等以內地兵糈民食,無從措辦,關係非小,仍請照舊撥運。部議既准其奏,而本處貯穀,又不寬其期限,未免米價更昂,轉於民食有礙,是不若督撫所請三年之議為得也。再楊二酉所稱內地發買穀價,僅三錢六分,或三錢不等,裝運腳費俱從此出。從前穀賤之年,原足敷用,今則不免賠累。嗣後必依時價運費發買。該督撫亦請以後按歲豐歉,酌量增減,所見相同。而部臣拘於成例,謂從前並無以歲之不齊,稍議加減,恐啟浮冒捏飾之端,是猶以從前之臺灣視今日也。查上年臺灣於收成之際,米價每石尚至一兩五錢,則穀價亦在七錢上下,與從前大相懸殊。可知原議穀價,即不論裝運腳費,已不抵時價之半。倘仍不議增,必致因循歲月,互相觀望。若勒以嚴限,迫之使趨,非縣令受賠償之累,即閭閻罹價短之苦。小民終歲勤勞,至秋成而賤賣之,既失皇上愛民重農之意,若使有司賠墊,勢必那移虧空,亦非皇上體恤臣下之心。伏乞准照督撫所議,按年豐歉,酌量價值,及時採買,庶於海外地方,實有裨益』。於是減運四府平糶之穀七萬二百八十七石,以實臺倉。而內地窮民無所得食,來者愈多。二十年始悉停運,來者益眾。遂侵越界石,爭墾番地矣。 臺灣熬糖之廠,謂之。一曰公司,合股而設者也;二曰頭家,業主所設者也 ;三曰牛,蔗農合設者也。每出牛三,為園九甲。一凡九,以六運蔗,三碾蔗,照鬮輪流,通力合作,其法甚善。各鄉莫不設之。製糖之期,起於冬至之前,清明而止。每甲竹蔗可得青糖六、七十擔。製糖之時,須用糖師。以蔗漿入鑊煮之,候其火色,入以石灰。俟糖將成,又投萆油,恰中其節,乃移於槽,以棍攪之,漸冷漸堅,是為青糖。最佳者曰「出類」,次曰「上斗」,又次曰「中斗」。又有白糖,其法以成糖時,入於內,下承以鍋,而受其汁,謂之糖水。上蓋以泥,約十四日,其色漸白。易泥蓋之,凡三次,悉白,唯下稍赤爾。白糖至佳者曰「頭擋」,色皎味香,從前盛消蘇州。次曰「二擋」,又次曰「三擋」,色稍遜而味甘。臺南郡治所製白糖,謂之「府玉」,馳名各埠。糖水再熬之糖曰「赤沙」,性涼可解毒,又以釀酒。白糖再熬成塊,剖而為片,甚堅若冰,謂之「冰糖」,亦曰「糖霜」,價較貴。歸清之後,部議歲採臺糖,諸羅知縣季麒光慮其病官損民,上書督撫,略曰:『白糖興販,關係軍需。在國賦為重,在民力為最難。二十四年,臺灣辦糖一萬一千石之額,派於臺灣縣者六千石,派於鳳山縣者一千五百石,派於諸羅縣者三千五百石。鳳、諸兩縣以車少糖虧,興販需時,皆挪移正項,重價購買。自知有累考成,不敢計及利害。但明年糖數又復倍增,六千石者將一萬二千石矣,一千五百石者將三千石矣,三千五百石者將七千石矣。查民間蔗車並未添設,若取足於民,斷不能使窮山荒海之殘黎,堪此重困。若取足於官,更不能 使蹈險覆危之貧吏,勝此累賠。即立加參處,而終無所濟。卑縣等悉心籌畫,不得已欲照內地按田辦課。援今年漳、泉之例,計三縣田園之數,照甲勻辦,庶幾眾擎易舉。計按田辦糖,其便有三,而應議者亦有三。每田園一甲,出糖數十斤,給以部價,不致賠累;一便也。種蔗之園,有糖可完,不煩別買,未種蔗之田,零星買納,不須躉辦,糖價不至頓昂;二便也。佃丁知今年之糖出之於田,明年不煩督勸,皆急公插蔗,糖額自敷;三便也。其所應議者:一、水田與旱田之分也。官佃田園多係水田,不宜插蔗,其收倍厚。文武官田皆屬旱地,雖可種蔗,其收甚薄。故鄭氏之糖,皆辦於水田之佃丁。今總計三縣水田幾何,應辦糖幾何?旱田幾何,應辦糖幾何?斯則難於均矣。一、官田與民田之分也。民田者,令佃耕無主之地,按甲而納糖,眾所願從。自將軍以下各自管耕督墾,即為官田,其數已去臺灣田園之半。今使之急公辦課,不特事難勢格、仰觸忌諱,即佃丁管事亦非縣令所能制。縱目前自認均辦,在民田竭蹶而供之,而官田之糖,臨時違誤,咎將誰任?一、官車與民車之分也。種蔗之人既豎車熬糖矣,若使之一無供辦,反可昂價轉售,是利歸車戶,而累及百姓也。查三縣民車舊額計五十張,而各衙門新立之車亦不下五十張。按車而責以一百石,在民車較今年之徵已省三分之一,即官車之糖,現有部價支領,誰敢阻撓?而佃丁亦不必拘每甲一石之議,可以少紓貧民衣食之資矣。卑縣臆見,以官車與民車均派、官田與民田勻辦,再為分別水田、旱田之輕重, 約計官民之車百張為率,可得糖一萬石。官佃田園八千三百九十一甲,文武官田一萬六十二甲九分,就田勻派,以審乎輕重之宜,毋誤賦,毋厲民,立一時之計,垂萬世之規。則小民頌德,下吏沾仁,共為不朽矣』。夫臺灣產糖,三縣為多,彰化尚少。及至乾、嘉之際,貿易絕盛,北至京、津,東販日本,幾為獨攬。郡中商戶至設糖郊,以與南北兩郊相鼎立,謂之三郊。挹注之利,沾及農家。年豐物阜,生聚日眾,一時稱盛。洎蔡牽之亂,俶擾海上凡十數年,帆檣斷絕,貨積不行,價乃愈落,而農家損矣。當是時,噶瑪蘭初啟,產米多,糖價亦漸復。續以英人之役,海上又警。自是以來,開口互市,暹羅、安南之米,爪哇、呂宋之糖,配入中國,以與臺灣爭利。然臺灣之地,漸拓漸廣。每年產米猶七、八百萬石,糖亦七、八十萬擔,運販各埠,尚得與之抗衡也。 顧自開口以後,外商雲集,臺北之茶因之而盛。臺灣產茶,其來已久。舊志稱水沙連之茶,色如松蘿,能辟瘴卻暑。至今五城之茶,尚售市上,而以崠頂為佳;唯所出未多。臺北產茶近約百年。嘉慶時,有柯朝者歸自福建,始以武彝之茶,植於魚坑,發育甚佳。既以茶子二斗播之,收成亦豐,遂互相傳植。蓋以臺北之地多雨,一年可收四季,春夏為盛。茶之佳者,為淡水之石碇、文山二堡,次為八里坌堡。而至新竹者曰埔茶,色味較遜,價亦下。其始僅消本地;道光間,運往福州,每擔須納入口稅銀二圓,方可投行發賣。迨同治元年,滬尾開口,外商漸至。時英人德克來設德記洋行,販運阿 片、樟腦,深知茶業有利。四年,乃自安溪配至茶種,勸農分植,而貸其費。收成之時,悉為採買,運售海外。南洋各埠前消福州之茶,而臺北之包種茶足與匹敵。然非薰以花,其味不濃,於是又勸農人種花。花之芳者為茉莉、素馨、梔子,每甲收成多至千圓,較之種茶尤有利。故艋舺、八甲、大隆同一帶,多以種花為業。夫烏龍茶為臺北獨得風味,售之美國,銷途日廣。自是以來,茶業大興,歲可值銀二百數十萬圓。廈、汕商人之來者,設茶行二、三十家。茶工亦多安溪人,春至冬返。貧家婦女揀茶為生,日得二、三百錢。臺北市況為之一振。及劉銘傳任巡撫,復力為獎勵,種者愈多。時臺邑林朝棟方經營墾務,闢田樹木,為永久計,亦種茶於乾溪萬斗六之山。未及十年,而朝棟解兵去,戎馬倥,剪伐殆盡,惜哉! 初,銘傳籌興物產,尤於大啟水利,以資灌溉。當是時,大嵙崁新設撫墾,以其土沃,欲闢水田。光緒十三年,命德國工師墨爾溪往查水源,議鑿巨圳,以潤海山、桃澗等堡,未行而去。又以臺灣紡績,皆仰外省,歲需巨萬,亦勸農家種植桑棉,語在工藝志。故事:直省有司,歲以仲春之日,行藉田禮。銘傳自蒞任後,即率僚屬行之。集老農,詢豐歉,使課其子弟,盡力農功,勿荒勿嬉,勿為淫辟,其勤勞者,則獎賞之,著為例。夫臺灣農產,以米為首,糖次之,茶又次之。其所以裨益國計民生者至深至大。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義,衣食足而知廉恥』。夫國之所恃者民爾,民之所重者農爾 。故正其經界,薄其賦歛,平其輕重,勉其勸勞,使民得盡力於田疇而不有所奪,此其所以強也。
出版者:
簡榮聰
日期:
出版品發行日期:1991
格式:
文字檔
來源:
臺灣文藝叢誌
語言:
中文
範圍:
臺灣文藝叢誌
管理權: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資訊
雅堂(1991)。[農業志]。《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59/34/c0.html(2015/07/21瀏覽)。
直接連結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59/34/c0.html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感謝您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為了讓資料更容易被檢索利用,請選擇和這項數位資源相關的詞彙:
八里坌堡
巡臺御史
同治元年
德記洋行
鄭芝龍
請填入更適合的關鍵詞
推薦藏品
軍備志
疆域志
風俗志
宗教志
連雅堂先生所著臺灣通史
城池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