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淡水外僑墓園的介紹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主題與關鍵字:
主題:建築
主題:淡水古蹟/淡水外僑墓園
關鍵詞:淡江中學 | 外僑墓園
描述:
墓園中所埋葬的外籍人士,或者因為宗教信仰、職業、國籍的不同,墓園區分為四個區域,東區以基督教徒為主、西區以商人為主、南區以天主教為主、北區為官員。這樣的區分是有必要的,因為,不同宗教信仰,彼此的告別式就會不一樣,甚至有排他性的宗教色彩。安息於墓園中著名的人物有威廉牧師,受劉銘傳之聘和來台監造砲台的德國設計師包恩士等,其中包恩士的墓塚有所謂中、西式墓二種。 台灣開發之初以南部為主,省產質地佳的觀音山石早期尚未開發,在墓園內建造時間較早之墓,就以花崗石為多,色澤上初期以粉紅色為主後期則選用白色。至於觀音山石到十九世紀初的前後,開始有較多採用,因色澤較黑,質地鬆軟,易於雕刻,有時也會與花崗石混合使用。唭哩岸石的採用,則出現在十九世紀中期的墓,比較多,其產於北投山區,屬砂岩,質地亦為鬆軟。 從興建時間來看淡水外僑墓園材料的使用,可以發現早期材料的取得必須仰賴外地,後期隨著地方的開發就近的選擇了當地的材料,淡水外僑墓園可說適切地表達台灣開發史的歷程。
自從1860年(咸豐10年)開港通商以後,淡水成為國際港埠,清廷又准外國人得以在此地傳教、居住、購地、埋葬等,因此來台經商、傳教的外國人不少,這些途經淡水的外國人或居住此地的外國人,若有人因故客死淡水的時候,有不少人就很自然地埋在淡水。 淡水外僑墓園裡最早的一座墳墓是在西元1867年(同治6年),但依「北京條約」來看,真正成為外國人的墓園,應自這條約簽定的時候,所以,英國領事館也從1870年(同治9年)開始管理墓園。但是,經過台灣與英國間的公文往返,英國領事館遲至1890年(光緒16年)才真正擁有第一本的「帳冊」(當年為了管理墓園所需的經費,有一筆向淡水海關募來的「208英磅」之收入費。到了西元1909年(明治42年9月)『英國人共同墓地管理者、大不列顛領事代理人清水重隆以銀壹佰圓「無限期無條件」向台北廳借此墳地。』一直維持到現在。
建築風格/時期:淡水外僑墓園使用的材料主要有兩類,一種是觀音山石、花崗石、唭哩岸石、大理石等石材類,其中花崗石的選用為多,地區性材料的觀音山石和唭哩岸石,也有諸多墓選用;另一種為磚構材。
保存狀況:良好
建築使用場合與功能:陵墓
建築使用材質名稱:觀音山石、花崗石、唭哩岸石、大理石等石材類
建築物重要時間:淡水外僑墓園裡最早的一座墳墓是在西元1867年(同治6年)
日期:
創建年代與修復記錄:"同治3年(西元1864年)
公告該建築為古蹟:民國87.08.29
範圍:
地點:中華民國 台北縣 淡水鎮真理街3巷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家:中華民國
建築典藏單位:淡江中學
數位作品典藏單位:本數位作品由淡江大學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化資料庫分別典藏
本數位資料使用限制:1 網際網路公開展示與檢索;2 非營利、教育及研究使用。

授權聯絡窗口

淡江大學 - 建築學系
黃瑞茂
0922910121
094152@mail.tku.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1 :淡水禮拜堂 的介紹
3:理學堂大書院的介紹
2 :滬尾偕醫館的介紹
文字檔: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的歷史
文字檔:淡水紅毛城的歷史
文字檔:滬尾礮台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