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檔:滬尾礮台的歷史

推薦分享

Share

後設資料

著作者:
建築重要角色:劉銘傳所聘請的軍事專家便是葬在淡水外僑墓園中,墓碑上刻著﹝大清 欽賜雙寶三等第一寶星德國人巴恩士之墓﹞,其人就是多年來臺灣史及學者們遍尋不著的台灣海防砲台監造專家-巴恩士。這位巴恩士在西元一八八五年(光緒十一年)北洋武備學堂創立時,應聘擔任教習,因而與淮軍有關被推派來臺灣協助劉銘傳治理臺灣防禦工事,設計了當時臺灣地區數座重要的近代化砲台
主題與關鍵字:
主題:建築
主題:淡水古蹟/滬尾礮台
關鍵詞:砲台∣劉銘傳∣滬尾礮台
描述:
建築緣起:清法戰爭後,劉銘傳深知台灣海防的脆弱及重要性,決定加強台灣海防的建設並在各海口增建砲台以利防禦。劉銘傳聘請德國籍技師巴恩士(Lieut Max E. Hecht)負責督造,以西洋砲台為建築範本於澎湖、基隆、滬尾、安平、旗後等五處海口趕造十座新式砲台。其中,滬尾有兩座砲台,一為「北門鎖鑰」即今日滬尾砲台,另一為「保固東瀛」今已不見其遺跡,並透過英商怡和洋行向英國購買「阿姆斯脫朗」大砲三十一尊全數安裝於這十座新砲台上。光緒十五年(1889)大砲安裝完竣後,滬尾砲台便未曾實際參與戰事,所以建築部分至今保存相當完整,也是劉銘傳在台灣本島所建砲台中唯一碩果僅存的一座。 日治時期日軍撤走滬尾礮台內的四門大砲,改將此地作為砲兵射擊的練習場。台灣光復後,滬尾礮台改由國軍駐防,民國七十四年指定後開放。
建築使用場合與功能:一般古蹟開放
建築風格/時期:西式砲台
建築型式:方正矩形配置,入口為南邊大門。
保存狀況:良好。
古蹟等級:國定
修復記錄:1996年完成滬尾砲台第一期修護工程。第一期工程著重於硬體的整修,為強化古蹟歷史教化功能。2003.1.9第二次修復計畫。2004,4第三次修復計畫,包括照明機電、新建行政辦公室與公共廁所、售票亭與遊客出入動線規畫、母牆土垣景觀步道規劃等。
日期:
公告該建築為古蹟:民國74.08.19
關聯:
相關文獻:漢寶德,1988 <台北縣淡水砲台調查研究與修護計畫 >,台北縣政府委託,漢光建築師事務所 。
範圍:
地點:中華民國/台北縣/淡水鎮/中正路一段6巷31號。Xmax:121°25'42.38°__Xmin:121°25'47.03°__Ymax:25°10'47.63°__Ymin:25°10'43.71°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家:中華民國
本數位資料使用限制:1 網際網路公開展示與檢索;2 非營利、教育及研究使用。

授權聯絡窗口

淡江大學 - 建築學系
黃瑞茂
0922910121
094152@mail.tku.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1 :淡水禮拜堂 的介紹
文字檔:淡水紅毛城的歷史
文字檔: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的歷史
4:馬偕墓園群的介紹
5:淡水外僑墓園的介紹
3:理學堂大書院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