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淡水禮拜堂 的介紹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著作者:
建築重要角色/頭銜:馬偕牧師兒子偕叡廉親自設計、督建
主題與關鍵字:
主題:建築
主題:淡水古蹟/淡水淡水禮拜堂
關鍵詞:長老教會 | 馬偕牧師
描述:
淡水禮拜堂有著仿哥德式的尖塔,採用扶壁,柱頭以小帽尖裝飾,外牆以清水磚砌造,內部採用有鋼筋的 RC 柱及樓板,屋頂大跨距的鐵骨承拖住,再以木板作天花板,左邊是高聳的鐘塔。 1986 年屋頂因傳統屋瓦維修困難,故採用進口鋁質浪板全面翻修,也將傳統玻璃改為鑲鉗彩色玻璃,教堂正面有著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鐘樓則是「五餅二魚」及「客西馬尼禱告」的基督教義。 。
淡水教會堪稱臺灣北部所成立最早的教會,淡水禮拜堂能有今日的榮景則是歷經了兩次租屋、購地、三次改建而成。可見這禮拜堂的興建完成,是非常艱辛的。
建築風格/時期:教堂於1915年改建為一所北美洲樣式,磚造白灰牆,俗稱白色禮拜堂,鐘樓設於正門上方。1928年因不敷使用,決定改建,興建經費除了由會友、學生和各友會奉獻外,其大部分由馬偕牧師兒子偕叡廉,向加拿大母會申請補助,且親自設計、督建。於1932年改建,至1933年9月3日完工。
建築技術/技法:第三代的淡水禮拜堂是一座設計仔細且施工嚴謹的建築。就設計層面而言,建築物有許多細節(detail),包括柱腳、牆面、砌磚法、扶壁、拱窗、平拱窗、尖拱窗、線腳、水平飾帶及尖頂等
建築型式:依山面海,坐東北朝西南
保存狀況:良好
建築使用場合與功能:教會用途。
建築使用材質名稱:磚造白灰牆
建築物重要時間:淡水禮拜堂的設置如從馬偕博士於1872年租屋算起,可分為五個階段,如從禮拜堂今址的改建情況來看,可分為三代。 馬偕博士於西元1872年3月9日抵達淡水後,就積極地展開傳教的工作。也學習閩南語和地方文化,而原租賃的房子,不但是作為醫院,也是傳教的地方。 而在1873年為第一批信徒施洗,因無教堂僅在租用住宅內進行。為了擴張宣教經常率領學生到各地傳教,開設教會交由學生主持。雖然經歷許多波折,卻能讓教會分布於整個北台灣,而北部第一所教堂設於五股,淡水教堂則是後來由滬尾偕醫館醫師宿舍所改建的。
日期:
創建年代與修復記錄:西元1872年創建
公告該建築為古蹟:民國87.8.29
範圍:
地點:中華民國 台北縣 淡水鎮 馬偕街8號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家:中華民國
建築典藏單位:基督教長老教會所有
數位作品典藏單位:本數位作品由淡江大學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化資料庫分別典藏
本數位資料使用限制:1 網際網路公開展示與檢索;2 非營利、教育及研究使用。

授權聯絡窗口

淡江大學 - 建築學系
黃瑞茂
0922910121
094152@mail.tku.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文字檔: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的歷史
文字檔:淡水紅毛城的歷史
2 :滬尾偕醫館的介紹
文字檔:滬尾礮台的歷史
3:理學堂大書院的介紹
4:馬偕墓園群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