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讀@ 在 臺灣文藝叢誌暨其文人社群 分類當中

符合的藏品

列傳一

殉難施廷。   東石殉難陳中。   祖山殉難張鳳。   懷安侯弟沈珽。   殉難世子裕。   殉難世子溫。   殉難世子睿。     以上從祀西廡。   連橫曰:吾野史,載鄭氏故將事,心為之痛。以彼.....more

1846/1952

列傳四

。   連橫曰:吾姚瑩、楊廷理所為書,其言蛤仔難之事詳矣,而多吳沙開創之功。夫沙匹夫爾,奮其遠大之志,率其堅忍之氓,以深入狉榛荒穢之域,與天氣戰,與猛獸戰,與野蠻戰。勇往直進,不屈不撓,用能達其壯志,以.....more

1847/1952

破除迷信議

尊賢賢。周禮大義。治國治官治民。如六經始可。口而誦心而維。役迷信者何為能乎。 一曰重教育。兒女僅生數歲。當神輿繞境之秋。則教以拜跪。是父母授子以迷信也。力役纔得一飽。際百神誕生之日。則邀以捐緣。是鄉.....more

1848/1952

言湖南風俗利病書

。而平日之本有恒產。素性良愿者。習見此輩。不耕而穫。不織而煖。亦遂怠於力作。喟然有厭棄鄉土之思。而民氣之漓極矣。四民之中。士嘗稱首。書授學。何地不可自存。自有軍務以來。悉皆投棄毛錐。馳情域外。葉鄉閭.....more

1849/1952

伏生白圭優劣論

其實。而稱為白圭歟。玆姑不具論,第念人各有優劣。彼伏生優於文學。尚書一部。何以不能正言。而必使其女傳言教錯。致錯僅以意。多生闕誤。豈劣於口才之故歟。然以衰老之年。諸多混鈍,其劣於言語。似不足怪。所怪.....more

1850/1952

東西二文明之衝突

學者。吾人不禁獨悲其學風之輕挑。思索之鹵莽焉。夫欲調和事物。必須知其內容方可。吾人想東西文明終不得不調和。然宜有忍耐與精勤也。不可逼於剎那之客氣。今之青年欲立獨創之意見。動則詡詡而言曰。「今日之書者.....more

1851/1952

為學與做人

成人。論語「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可見做人之道。大非易事。今之做人方法。亦不外以上數者。學生在學校時。所之功課。即為做人之張.....more

1852/1952

有明總論

。惡貪夫而嚴罰?吏。培國脈而撫輯流民。猗歟休哉。何一非剛毅之功效。仁恕之流露哉。豳風之詩。詠漪蘭之操。其盛莫與京矣。所不可解者。違翰林教宦寺。釀內外之黨爭。命郭敬鎮大同。壞國家之門戶。以帝之英明如此.....more

1853/1952

南宋文學

卞急。屢有忿恁恚。一日倫語之躬自厚。而薄責於人一章。忽渙然而冰釋。一時而心平氣和。不復立崖異矣。故朱熹曾稱之曰學如伯恭。方是能變化氣質。然余決不謂彼。是經學者。況道學家更不可。蓋文章家也。任國史院編.....more

1854/1952

弔辭

師受業,書窮理,聰穎異常。十載雞窗,三餘學足。且性情溫厚,見識精明。諸先哲皆以大器目之。迨年過弱冠,及鋒而應小試,遂遊泮水而掇芹香。一衿既青,頗慰太翁之期望。方冀戰捷鄉闈,賜宴鹿鳴,以為宗族交遊.....more

1855/1952

鉛山蔣心餘太史有「臺灣賞番圖

臨川人,乾隆二十一年以刑科給事中任巡臺御史。唯是詩所引,多屬「臺灣府志」所載,間有錯誤,如竊花、磔犬、擁蓋均漢俗;然洋洋灑灑,成一巨製,亦可作番俗考也。 中文 TUZ-180000015855 .....more

1856/1952

澎湖處大海之中

;釋文:隩與澳同,水濱也。漁村蟹舍,以海為田,故其人習險耐勞,狎波濤若平地,亦可用也。余「澎湖紀略」,載胡勉亭司馬十三澳詩,錄而存之,以資文獻。司馬名建偉,廣東三水人,乾隆十年進士,三十一年任澎湖通.....more

1857/1952

周芸皋觀察凱字仲禮

後,計爾刈穫初。務使沾實惠,普遍海之隅。愷澤實汪濊,臣工敢迂拘』。 其四:『蔡生澎湖秀,作歌以當哭。上言歲凶荒,下言民獨。防患思社倉,加賑乞萬斛。悲哉蔡生言,淋浪淚滿幅。書以致用,進生話款曲。澎湖.....more

1858/1952

莫愁湖在三山門外

來遊者,莫不一登斯閣,以見蠻將軍之竄伏也。 六朝金粉,艷說秦淮,余澹心板橋雜記,何其芬芳悱惻耶?余既至河房,關心彼美,欲求所謂寇白門顧橫波者,渺不可得,豈天地間靈之氣,竟不鍾於婦人耶?蓋自洪軍以後.....more

1859/1952

文廟石鼓為中國文化之寶

,而今更為漫滅,所存僅三百二十有五字而已。清乾隆五十五年,高宗據所存之字三百有十,重文二十有二,作新鼓;制較小,亦置於戟門外,別作音訓,立石記之。其文古茂,凡十章,都八十句,茲以今文之如左: 我車既.....more

1860/1952

讀@ 在 臺灣文藝叢誌暨其文人社群 分類當中 的相關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