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部落格
Facebook專頁
ENGLISH
珍藏特展
目錄導覽
技術體驗
成果網站資源
目錄導覽首頁
HOTKEY快速導覽
內容主題
典藏機構
進階搜尋
資源聯盟
首頁
目錄導覽
內容主題
檔案
臺灣文藝叢誌暨其文人社群
首頁
目錄導覽
典藏機構與計畫
公開徵選計畫
國立中正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臺灣文藝叢誌暨其文人社群數位典藏計畫
性善性惡論
推薦分享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TUZ-690000031815
資料類型:
文字
著作者:
鄭培元
主題與關鍵字:
崇文社文集(4)
描述:
內文:有天地之性。有氣質之性。天地之性。有善無惡者也。氣質之性。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惡者也。自公都子有三說之疑。韓昌黎有三品之說。世之言性者紛如。獨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惡。其說與諸家異。不知二子。皆有為而言之也。蓋孟子知戰國之人心。惑於公利者久。故以人性本有仁義之說救之。俾之勉然於職分之所當為。以杜其上下交征之禍。荀子憤秦時之人心。習於誇詐者多。故以人性本無仁義之說矯之。俾之愓然於虛名之不可。假以消其奸雄籠絡之謀。立說雖殊。而覺世之心則一。所異者孟子守正。其言順而易入。荀子好奇。其言誕而無歸。故學荀子者。流而忘返。卒不免釀世道之憂。而貽人心之害耳。夫人之生也。同得天地之氣以成形。即同得天地之理以成性。氣有厚薄。理無增損。譬彼泉水。載清載濁。清濁不同。潤下之性自若也。譬諸園木。維穀維檀。檀穀不同。曲直之性自若也。人猶是耳。同此理即同此性。即同此有善無惡之本心。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性豈有或惡哉。其或至於惡者。則氣質之偏耳。非天地之性本如是也。世之論性者。或謂性無善無不善。或謂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或謂有性善有性不善。孟子大聲疾呼。為之力正其誤。而堯舜為性。即偏於氣質之極者言之也。張子曰。形而後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朱子謂氣質所稟。雖有不善。而不害性之本善。性雖本善。而不可無省察之功。折孟荀二說之衷。以合於孔子性相近習相遠之說。二子可謂有功於聖學。而世之各守師說者。味二子之言。亦可以憬然悟矣。
出版者:
周崑陽
日期:
出版品發行日期:2009
格式:
文字檔
來源:
臺灣文藝叢誌
語言:
中文
範圍:
臺灣文藝叢誌
管理權: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資訊
鄭培元(2009)。[性善性惡論]。《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59/50/4e.html(2015/07/21瀏覽)。
直接連結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59/50/4e.html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感謝您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為了讓資料更容易被檢索利用,請選擇和這項數位資源相關的詞彙:
韓昌黎
性惡論
懿德
朱子
荀子
請填入更適合的關鍵詞
推薦藏品
教育志
古今詩話菁華(四)
澎湖處大海之中
古今詩話菁華(二)
虞衡志
愛爾蘭之形勢 (THE POSI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