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善性惡論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TUZ-690000031815
資料類型:
文字
著作者:
鄭培元
主題與關鍵字:
崇文社文集(4)
描述:
內文:有天地之性。有氣質之性。天地之性。有善無惡者也。氣質之性。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惡者也。自公都子有三說之疑。韓昌黎有三品之說。世之言性者紛如。獨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惡。其說與諸家異。不知二子。皆有為而言之也。蓋孟子知戰國之人心。惑於公利者久。故以人性本有仁義之說救之。俾之勉然於職分之所當為。以杜其上下交征之禍。荀子憤秦時之人心。習於誇詐者多。故以人性本無仁義之說矯之。俾之愓然於虛名之不可。假以消其奸雄籠絡之謀。立說雖殊。而覺世之心則一。所異者孟子守正。其言順而易入。荀子好奇。其言誕而無歸。故學荀子者。流而忘返。卒不免釀世道之憂。而貽人心之害耳。夫人之生也。同得天地之氣以成形。即同得天地之理以成性。氣有厚薄。理無增損。譬彼泉水。載清載濁。清濁不同。潤下之性自若也。譬諸園木。維穀維檀。檀穀不同。曲直之性自若也。人猶是耳。同此理即同此性。即同此有善無惡之本心。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性豈有或惡哉。其或至於惡者。則氣質之偏耳。非天地之性本如是也。世之論性者。或謂性無善無不善。或謂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或謂有性善有性不善。孟子大聲疾呼。為之力正其誤。而堯舜為性。即偏於氣質之極者言之也。張子曰。形而後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朱子謂氣質所稟。雖有不善。而不害性之本善。性雖本善。而不可無省察之功。折孟荀二說之衷。以合於孔子性相近習相遠之說。二子可謂有功於聖學。而世之各守師說者。味二子之言。亦可以憬然悟矣。
出版者:
周崑陽
日期:
出版品發行日期:2009
格式:
文字檔
來源:
臺灣文藝叢誌
語言:
中文
範圍:
臺灣文藝叢誌
管理權: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教育志
古今詩話菁華(四)
澎湖處大海之中
古今詩話菁華(二)
虞衡志
愛爾蘭之形勢 (THE POSI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