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之形勢 (THE POSITION OF IRELAND)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TUZ-010206008289
資料類型:
文字
著作者:
少英
主題與關鍵字:
臺灣文藝叢誌
描述:
內文:嗚呼,感情之關係於人。誠大矣哉。夫人與人之間。不外乎感情作用而己。感情善。鳥獸可以同群。感情不善。雖兄弟亦難免鬩於牆矣,是故感情之作用。小則關於匹夫匹婦。大則響及國家社會也。蓋感情之所以能生善惡者。揣原其故。端由利害關係而來。利害相同。則生善感。利害相反。則生惡感。彼世人之熙熙攘攘者。總不能脫此利害同反之範圍,然則感情之善惡。與利害之同反。成為因果,抑又何疑焉。今吾觀夫愛爾蘭之與英蘭衝突也。殆吾所謂利害相反。則生惡感者歟。不然。彼自併入英蘭。已閱七百餘秋。不可謂不久矣。何以至今獨立之聲。猶尚不絕於口。若洪濤之漰湃。而撼動英蘭也。吾今欲詳陳其形勢。故從略史順次敘述之, 愛爾蘭者。歐洲太西洋中之一小島。與英蘭蘇格蘭兩地。勢成鼎立。為英國領土之一部。面積不過數萬方里,人口不過數百萬。與柯摩娑相去無幾,相傳紀元前。為腓尼基人(PHOENICIA)殖民地。人種即為愷爾底族。(CELTS)在六紀以前,全陷於野蠻狀態。無史可稽。嗣後法人聖多波多里克始至其地,勸愛爾蘭人。拋棄其固有之奴蘭治土牧宗教。而改奉加特力教(CATHORIC) 即天主教 當時比利敦之僧侶學士等。慮索遜人之侵入英蘭。亦多逃避於此,故至八世紀之初,已漸次開化。及大尼人來侵,復沿用昔日習俗。且於此數百年間。戰亂不輟。全島分為五小獨立國,至千百七十一年。連士達 五小國中之一國 國王。泥爾莫多。與鄰國戰。勢甚急。遣使齎幣請援於英,時英王顯理第二。欲助之。會與羅馬教皇生葛籐。遂不果。乃令於諸侯曰。諸侯欲援連土達者許之。有邊布羅克侯理查其勒沙者。家極富裕。且膂力絕倫,應泥爾莫多之請。率兵入愛爾蘭。連戰連捷。鏖殺敵兵無數,恢復連士達王國。然理查之為人也。其志甚大,既得隴而復望蜀。遂乘戰勝餘威,征服他四國。並迎娶泥爾莫多王女。而繼其家。自稱愛爾蘭國王理查,時英王聞之。憤其專斷。欲興師往討,理查偵知。大驚。詣英謝罪。英王乃割愛爾蘭之一部分地賜與之,自率兵入愛爾蘭,克服諸王國。愛爾蘭之隸屬於英者。實以此為矯矣。 在十三四世紀之間。英蘭外有十二軍之役。內有教徒騷擾之事。戎馬倥?。財源涸竭。故重歛愛爾蘭之租稅。至十五世紀,再逢薔薇軍之亂。英國山河,幾遭破碎。雖然。愛爾蘭亦難免受其餘波。及十六七世紀。所謂三十年戰爭之宗教革命起。歐洲各處棼亂如麻。戮辱殘酷。莫言可狀,而愛爾蘭為猶甚。蓋愛多奉舊教。而英則奉新教。愛人不堪英之虐待。北部諸州之愷爾底族。揭竿為旗。聲言復讎,斬殺英人四五千。馴至侮辱婦女,而裸其體。爾後。會斯多竦荷德侯。向愛募兵。將以鎮壓英人。并欲威嚇所領之約克州。而課其稅。愛人本欲一?英人為快。紛紛應募。且舉全愛。附和王黨阿蘭蒙德侯以抗英。迨克林威爾率兵入愛。擊破阿爾蒙德侯軍,愛爾蘭全土。始再奉英命,雖然當日舊教徒。仍不得為上下兩院議員。並大小文武官。 至十九世紀威靈頓侯漢甯古入閣始許之 至十八世紀之間。英政府知愛人終不可侮,乃變其殘酷方策。改用陰險手段。投鉅資以吸收愛民之脂膏。又以嚴法倒壞愛之工業,使愛人顛沛流離。先後遷徙美洲者。不可勝數。至呼美洲為更大之愛爾蘭。(CREATER IRELAND)千八百三十八九年。適愛地馬鈴藷不作。而英則樂歲粒米狼厲。英竟不顧愛民之利害。頒布穀物條例,課收輸入稅。愛之小民。因此迫於饑餓。而起亂動。襲貴族富豪之第宅。掠奪金穀器皿。政府初雖開發義倉賑救。而仍不易鎮靜。巳而黨魁相次就縳。其事始平,嗣後英之改進黨。對愛爾蘭施政,常不得其宜。小民頻陷於困苦之境。反對黨藉此以為攻擊資料。改進黨之內閣遂傾,千八百八十五年。總理格蘭斯頓。(GRANDSTONE)覺愛爾蘭人之自由。被英羈束殊甚。乃提出愛爾蘭自治案。以為懷柔之計。更盡力於土地法之改善。與夫社會政策之實施。?得藉以消除數百年來之積怨。使獨立之思想,一刀割斷也。不料於千八百八十六年。英下院。竟否決愛爾蘭自治案。遂再惹起愛爾蘭之大亂。至千九百十二年五月。始通過下院,而上院忽拒斥之。明年春下院又通過。上院仍將原案駁回,如是者數年。查其內容。分愛爾蘭為南北兩部。北部諸州。以麥爾華斯卓(BELFAST)為首府。南部諸州,以杜伯林為首府。各設議院。北部議員。定五十六名南部議員定一百二十八名議會權限。頗為廣汎。除王位承繼、宣戰、講和、外交、海陸軍、造幣、查辨叛逆、通商、郵政、航海、以及遺產稅、印花稅、娛樂稅、傭金、所得稅、所得超過稅、關稅、內國稅。等權而外。如教育、地方行政、土地政策、農業、鐵道、道路、運輸、保險養老金、市政、醫院、住宅、各種特許、及司治官任免等。皆歸自治議會。又兩自治議會之上。更設一參議院。由南北兩部各選出議員四十名,用以統一南北者。其權限尤為廣汎。除國務外。大抵與坎拿太?洲相同。又千九百二十年八月間,前英外相格黎氏。提議愛爾蘭自治大綱。第一、英愛之外交及陸海軍。宜統一。第二、愛人享有之自由。與其他自治領植民地同。第三、本案施行後二個年內。英政府得繼續維持現狀。統觀上載各項。國家之立法、司法、行政、三權中,各劃出一部。畀與愛人自治。亦可謂更進一步矣。彼東方法領與荷領,安得望其肩背哉,顧愛爾蘭人。曾不以此而消其獨立之念。無論自治案之實際與形式。若何自由。若何優待,終不能滿足其意。主張獨立之新芬黨。其新芬(SINN FFIN)兩字。本愛爾蘭國語。英譯為(OURSELVES ALONE)即獨立自尊之謂。其意蓋不啻視英為異國。且視為敵國也。彼等常守『愛爾蘭人之愛爾蘭』(IREL AND FOR IRISH)一語。而謂英國。決無與吾人以自治權利。有與吾人以自治權利者,即我愛爾蘭人也。溯自十二世紀。英國征服愛爾蘭以來。迄今愛人卒未心服。亦自有故,試舉數例以證之。 一 地位不同 蓋英王本視愛爾蘭為被征服國,故自顯理第八世。至十八世紀之間之歷代英王。任意割取愛地。賜與倖臣。又以愛爾蘭人,為被服征者。制定苛刻農律,如牛軛馬韁。一任駕馭。不甯惟是。且全體英人,視愛人亦降一等。每鄙賤之,凡起居動作。恥與同群,在愛爾蘭人。則以為征服與被征服。出於偶然,豈有征服者子孫,世襲征服者。被征服者子孫。世襲被征服者之理哉。要之事過境遷,不應長抱此觀念。當撤去心裏分劃線方可。此即地位上之利害相反也。 二 種族不同 英大部分為盎格魯索遜族。(ANGLO SAXONS)而愛大部分為愷爾底民族。(CELTS) 兩者於歷史上本不相容,愷爾底民族。素以戇直剛強著稱。而英人又不免有傲慢壓迫之態度。故愛人益起反抗之心。夫戰勝民族之凌遲戰敗民族。為舊世之實事。自不待言。愛人意謂方今美奧兩國人種最複雜。而待遇均一,為文明世界公例。何以英獨屈我哉。此即種族上之利害相反也。 三 宗教不同 英崇新教,而愛拜舊教。羅馬法皇。挾英王顯理第八世。破壞教權之仇。專以煽動愛爾蘭舊教徒。使反抗英國新教為事。十九世紀末葉以後。愛爾蘭之形勢,所以日趨險惡者。多出於舊教大僧正之鼓煽。是故英。愛間新舊教徒。軋轢殊甚。此即宗教上之利害相反也。 四 文化不同 愛爾蘭之固有文化。與英本不相侔。夫文化與國之關係。至為密切。凡有特殊文化之國民。往往發生復興之運動。如波蘭烏克蘭之獨立運動。是其著例。現愛爾蘭文化運動首領即夏脫(YEATS)葛雷古夫人等夫人有一言曰(HYDES GLITERAY OF IRELAND)此即含有文化運動之大意且文化之作用,賴乎文字為先驅。原夫愛爾蘭之文字。乃於紀元前十一二世紀。腓尼基人植民於此之時。所遺下之長物。而英俄意奧德法西葡等國文字。實淵源腓尼基文字。由是觀之,英欲滅愛之文化。是猶取其果而伐其樹。食其水而不思其源。此即文化上之利害相反之。 五 政治不同 英之政治,為虛君制度。議院彼稱為萬能議會。故人民極平等。極自由。若愛則殊異,英專用壓迫手段,如農業條例。是其最著,雖於千八○一年。準愛爾蘭開設議會,然終受限制。故愛爾蘭人之對於愛爾蘭政治。務求與英平等,而英則拒之。誠如是。勢必使愛離英而獨立。此即政治上利害之相反也。 六 經濟不同 英蘭尚工業,而愛爾蘭富產物。一則主張自由貿易。 放任主義 一則提倡保護貿易。干涉主義 其不合者一也,英欲愛爾蘭產物。移入英蘭加工製造。而愛拒之。愛欲自行擴張工業以免利權外奪,而英倒壤之。其不合者二也。英欲將愛財帛。移置英蘭府庫。而愛則主張自產自給。不願與人。其不合者三也。要之,愛爾蘭之所岌岌,急欲獨立者。蓋恐長此以往。愛爾蘭之貧困,將有不可堪者矣。此即經濟上之相反也。 諸如上所述。其利害之相反,足以惹人惡感者。實有充分之理由也,然在麥爾華斯卓。統一黨開演說會時。甚力駁自由黨急進派鼓吹獨立之非,使人未免無疑也。大意如左。 『謂十七世紀為英人以兵屠愛之時代十八世紀為英人以財屠愛之時代十九世紀愛境餓莩載道尤見英之失政英以嚴法倒敗愛之工業若羊毛廠製麻廠以及航海皆為英所壟斷愛人流離失所實英有以致之凡此固皆事實英亦承認不諱特此皆為陳跡現巳無存全愛經濟問題可以農業包括三百年來愛之農人反對英政府所定農律束縛限制實為一種奴隸之變相今則一切皆極自由三十年前格蘭斯頓提議改良農律實為愛爾蘭獨立之先聲千九百三年英下院復定新律加惠於小農民者備至有謂國家可購大地主之土地而分配與各小農收最輕之租稅幾幾乎均產美政矣現時愛爾蘭全境己成為英之絕大農國五年來愛之外國貿易已增加百分之十五千九百四年愛之外國貿易總收為百十四兆鎊千九百九年愛之外國貿易總收為百二十五兆鎊此一證也廿餘年來愛之農民己不復遠涉美洲可見其境遇日好愛人多加特力教與英之國教反對近已專設有加特力教大學是愛於實際上無所謂不自由矣』 據此篇議論。蓋統一黨本欲極端破壞自由黨建策。不得不搜羅過去劣跡,并頌揚現在善政。自以為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豈知感情己破。積恨殊深。一朝決難驟解,試問弒其父。與其子以黃金百鎰,使其勿復讎。其可得乎。此即統一黨強辭奪理之處。不待燭照而自明矣。再觀由政府提出之愛爾蘭自治案。更了然矣。節錄數條於左。 『第九條愛爾蘭議會不能議及公債第十條愛爾蘭議會不能議定稅法第十三條愛之各項租稅皆須英收稅官徵收第十四條倘英蘭議院定一新稅施行全國者愛院不得反對且愛之財政會長由英皇任命英更簡派巡撫一人為愛之行政首長』 僅此數條。便可窺破統一黨詐稱愛爾蘭已得十分自由之一語,故敢斷言曰。統一黨所欲與愛爾蘭自由者,即假自由也。 統一黨又建議曰 愛爾蘭貧乏欲擴張工業須英補助若離英獨立勢必偏枯不利一也愛亦有耶穌教徒愛獨立後勢必被加特力教所歧視必不能享宗教自由不利二也英人當合力禦外侮愛獨立後則愛國之英人必大憤慨於政治軍事經濟當有大礙不利三也現時英每年津貼愛約一千一百五十萬法郎自治後則要減為五百萬法郎若愛獨立英必拒之而勿與不利四也 噫統一黨既嫉視自由黨,則無所不用其極。夫英己(應作已)認愛為大農國,則愛之富裕。可想而知矣。若愛獨立。將每年納入英政府之租稅。撥幾分購買工業器械綽有餘裕。今日世界各國公認信教自由。即使耶穌教徒再入土耳其。決不若從前被謨罕麥德教徒所凌虐。何況愛爾蘭乎。假使英之耶穌教徒入愛。認為危險。則愛之加特力教徒之在英。在印。在澳洲。在坎拿太,豈得泰然而安乎。盎格魯索遜族之在愛甚多。而愛之愷爾底族之在英亦不少。愛獨立後。愛之英人憤盡愛義務。而在英之愛人。亦猶是矣。此遺憾事。彼此互有。亦何用徇彼而罪此為哉。不啻此也。又統一黨每謂『愛爾蘭之獨立特為榮譽所鼓動感情所驅迫而於實際利害無大關係。』嗟乎。人生世上,誰不愛榮譽。誰不重感情。自聖人立天爵帝玉設人爵以來,民由是爭之。甚至探湯蹈水火而不顧。彼殺身成仁馬革裏尸者。何莫非榮譽所鼓動乎哉。申包胥始與伍員為莫逆交。奈其境遇竟處於相反之間。故其最後。一則滅楚。一則復楚。蘇秦上書秦王。初未嘗不懷霸秦之念。及至秦不見用。乃轉東向,佩六國相印。合從以抗秦。斯二子者。其抱負始終不能一致。夫豈非感情所驅迫哉。然則愛爾蘭人。為榮譽所鼓動,感情所驅迫。而決欲獨立者。抑亦人情所應宜然也。又統一黨領袖巴爾福,批評自治案。其大要如左。 『愛爾蘭自治案提出之前政府並未覘問民意此即一大弱點今既許愛獨立則蘇格蘭及加爾亦必起與英爭政府既欲徇愛所請何不提一普通之自治案為各州各省所通用者豈不大善而必為愛立異果何意乎況此案中於英愛關稅上設一絕大阻攔物倘愛與他國訂一商約許訂約國以特別利益則與英之訂約國而有特別利益必生妨礙此時英將何以處之愛爾蘭獨立案此非英之進步實英之退步蓋全世界均係由分離而統一乃各小部分漸積為大部分而英今將由統一而分離乃大部分漸剖為小部分倘英與他國有戰此種制度將令英覆國滅種而有餘也此案尚僅開始愛人決不滿足不久仍須有爭將來必至英政府勢不得已仍思全英統一彼時非流血不為功是種其禍者實今之獨立案矣謂此案以愛為獨立乎則所限制者何其多也謂此案以愛為非獨立乎則所割與者何其多也』 巴爾福此論一出。自由黨政府之信用。果漸次為統一黨所奪,而民望亦咸歸焉。夫巴爾福素以善辯名,故其攻擊之手腕。四方八面。無不網羅殆盡,吹毛求疵不可得。必再申明以太義。如果聽巴爾福之言。則英國蕞爾一小島國。當速合併於歐大陸。方合「由小部分漸積為大部分」一語。吾恐巴氏聞我此言。當呆然不能對,揣巴氏之意。使他國合併於英則可。英之於合併他國則不可,天下豈有是理哉。夫愛亦孤懸海島。與英相隔,有愛爾蘭海。聖佐治海峽。諾斯海峽。境域與英本不相關。愛之於英,猶英之於歐大陸,愛之合於英。為應世界。由小部分。漸積為大部分。而英之合於歐大陸,亦何嘗非應世界。由小部分,漸積為大部分哉。噫英儒霍布士(HOBES)利已主義之遺毒。迄今未曾少減。誠可慨歟。又巴氏豈不知。方今民族國家主義之盛行於世乎。凡甲民族歸甲民族自治。乙民族歸乙民族自治。拿破崙欲統一歐洲。(即以一民族征服眾民族意)為眾矢之的。梅特涅唱保守主義。(即各種民族各守其彊土)為十九世紀末葉歐大陸所崇奉。此次歐洲大戰。溯其原始,亦屬種族之觀念。(塞爾維亞為斯拉夫族)不過巴氏惟知奉達爾文優勝劣敗弱肉強食一語。直使愛爾蘭之愷爾底族。當永遠屈服於盎格魯索遜族而後可。不圖最平等自由之英國。而竟產此野蠻思想之人也。悲夫。 今更就自由統一兩黨之所以能軋轢而言。愛之北部。為盎格魯索遜族所割據。(居民約占四分之一強)南部。則為愷爾底族之巢窟。(居民約占四分之三弱)北尚新教。而南拜舊教,北屬統一黨勢力。反對自治之不利,南屬自由黨勢力。分急緩兩派,急進派主張獨立。緩和派主張自治。統一黨有一領袖加孫氏。與其黨人宣言於眾。其辭曰。 『倘議會解散即使行新選舉或用赫費罕登票決自由黨政府仍占多數玉爾斯迭爾一色反對到底決不服從自治新議院玉爾斯迭爾居民皆係新教徒決不納稅於愛爾蘭自治之新議院若杜伯林 南部首府 以強力收稅則玉爾斯迭爾居民亦當以強力抵抗之玉爾斯迭爾當立時組織臨時政府蓋取本邑行政權自行管理中夬行政部之領袖則預推加孫氏其下分設軍部法部郵部財部各部總長現均選定其獨立之運動已完全準備惟當以何日實行則尚未定視倫敦之態度為轉移刻方操鍊民兵舉行大閱玉爾斯迭爾之統一黨分部決議籌集二十五兆鎊之鉅款以撫卹被傷或戰死之家族』 加孫氏之如此舉動。英若許愛自治。則有加孫氏之作亂。若不許愛自治。則有自由黨之革命。英此時。勢成騎虎。?此以談。蘭爾蘭非再經過一日之大亂。使兩民族勢力上下懸殊。則未易解決而致太平也。更深思之。苟英欲厲行統一黨政策。勢必盡屠愛爾蘭之愷爾底族,使靡有孑遺。而後得遂其志。使英果許愛以自治或獨立,而聽自由黨之計。則不啻加孫氏之樹起叛旗於愛地一隅者耳。誠恐蘇格蘭加爾坎拿太?洲印度相次效尤。而望風瓦解矣。當此危機一髮之秋。而同盟罷工又頻起騷動。一旦秩序破壞。國內擾亂永無己時。不幾與統一自由兩黨。為謀國家發達增進人民幸福之本旨大相背謬乎。事已至此。兩黨若早知利害攸關。降志相從。放棄爭鬥。而圖融和。則未始不可也。顧或者曰。地位種族宗教政治經濟既不相同,安見其能融和哉。曰君言固未嘗不是。第以為政。貴有方術,有時執定著方針。(孟子謂之守法)有時用過度手段。(孟子謂之從權)三者。要亦以利害輕重為前提。方能奏效,夫利害既分輕重。則雖地位、種族、宗教、政治、經濟、不同。亦可一時結合而建功,彼英之於坎。 (坎拿太) 非地位不同耶。(毆戰時坎拿太出兵題軍輸以助英)德之於土。非種族宗教不同耶。俄之於法。非政治不同耶。(一君主一共和)美之於英。非經濟不同耶。(英美之於歐洲及亞洲有經濟競爭)然歐戰一發,英與俄美法相合。德與土合。未幾俄離英而合德。意背德而合法。此即所謂利害輕重而生分合也。為今之計。愛之愷族當講究良法。使在愛之盎族。不念舊惡。而互相提攜,外以應世界平和。內以消弭戰禍。誠然英縱欲阻其獨立。而終不可得也,然觀其大勢。似乎已去,第恐難逃此戰禍。(今年九月愛人又起事炸裂國立銀行)亦未可料。夫愛爾蘭僅一小地方耳。且己早屬於英。何以世界各國之人。特為注意。凡一舉動,輒記載各處報紙。豈別有深意存焉。而吾人不知也。
出版者:
鄭汝南
日期:
出版品發行日期:大正9年10月15日
格式:
文字檔
來源:
臺灣文藝叢誌
語言:
中文
範圍:
臺灣文藝叢誌
管理權: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藝文志
軍備志
澎湖處大海之中
清光緒十二年,彰化縣紳士丁壽泉、劉鳳...
「雅堂先生餘集」序
獨立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