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維說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TUZ-550000032135
資料類型:
文字
著作者:
徐朝俊 恕堂
主題與關鍵字:
彰化崇友社貳拾週年紀念詩文續集
描述:
內文:三垣二十八宿經星之外。又有隕石流星。瑞妖彗之屬。亦垂象之所以見吉凶。春秋莊公七年。星隕如雨。李氏廉釋以眾星奔流。則知隕星即流星。蓋言或橫奔或下流。紛紛者皆屬星光。並非實有星隕於地。又僖公十七年。隕石於宋。蘇氏轍云。前書星隕。是第見星之後。而不見所為石。是所見所隕有石。而不見所為星。如見在天為星。在地為星。精之流於天者。為隕星。質之流於地者為隕石。是一是二。原有攸分。大凡隕石隕星。皆在日輪天下。隕星者日月五星之精氣。積而流形。為 天帝之使命。非確有其星。星形鉅則應之事鉅。星形微。則所應之事微。隕石者。不必金墜一星。如石之有泐。所墜者殼。故至地則恒如白石。此乃陽化為陰之象。若夫瑞妖彗孛。要皆人世災祥。治亂。上應乎天。嚴子陵於漢為客星。凡非常有之星。為客。均視其星形大小。行度遲速。以為占。瑞星亦客星也。如景星含譽之類。皆呈郅治之好。妖星亦客星也。若彗孛之屬。要皆一方淫毒之氣。著其象於月輪天下為刀兵殺掠之徵。孛之狀。勃勃蓬蓬。光芒四出。彗之狀。如放煙花。光長如帚。甚者經天凡彗孛皆屬於火。而彗則因日以流光。故晨見則指西。夕見西則指東。蓋未有百日不滅者。其所見之分。必有火咎。又為除舊布新之象。故見於治極時則亂。見於亂極時則治。他如兩日並出。兩月相承。兩日相鬥。月亦有之。要皆非真日真月也。此不過顯其形似。預兆國家喪亂兵荒。天漢亦星也。西人測以遠鏡。則見無數微星。合成光氣。亙於兩極。為周天南北之圍。牛斗乘槎。真堪發噱。其遇七夕而隱。越幾日而仍明者。俗稱何去何來。村媼傳聞。信以為實。不知秋冬太陰纖度。適經天漢之間。七日後月色漸明。河光為月所奪。及月纖去遠。則河光如常。理極易明。故無所為去來也。雲為地面之氣。王氏春秋。詳其形。而未及其實。天文家嘗明雲分二種。理亦未周。其謂一從湖海起者。則因風帶入內地。而為雨。故雨必與風偕。一從地而起者。雖有雲而無雨。即雨亦必徵。余嘗觀山出雲。而即雨。龍於陸地取水而亦雨。則知大地之中。所至皆水。地面廣受日照。無論土面水面。皆為熱氣上騰。其一種濕熱之氣。騰至冷際而為雲。則散而為雨。其色恒白。一種乾熱之氣。騰至冷際而為雲。則散而為風。其色恒黑。可見隨處出雲。有雲即能成風雨。必於海地面而為分。則失之泥。惟從龍之雲。則與自然上騰者微別。蓋龍為純陽之物。當夏令陽氣上升之時。適為冷際之寒氣相感。則奮而升天。其所在之處。便能攝地面陰濕之氣。使之上騰。於是乎有雲。雲下或見一線下垂。此是一股地氣上衝。並非龍尾。要知此氣直從地面而起。向遠平望。則下垂。自上斜望。則橫亙。而人不見其起從地面者。則以自地至天。其有三際。未出初際。目力不能見及焉。又有垂而夭矯者。俗謂龍之掉尾。而以所垂之處。必有大風壞物為徵。其說非也。蓋龍能攝地氣上升。或於濕熱中。帶入乾熱之氣。則至天半而為風。氣為風撼。故成搖曳拳曲之形。又嘗見所垂之線。忽寸寸下斷。俗謂斬龍。亦非也。此不過一時氣不相攝。故或絕續下墜。而不相連。占雲。又或占氣。氣亦雲也。如抱珥背玦之類。則又地面災祥之氣。上燭於天。而吉凶各如其驗。早暮有霞。霞亦雲也。雲受日光。其層疊有高低。則掩映差參。而成幻色。月華亦雲也。仲秋天氣上升。雲常直歛月輪之上。偶值浮雲上襯。而下無纖障。則月光上射。而成五色回光。非中秋則不華。職是故耳。風為天地間陰氣。凡地面之上。陰為陽隔。則旋繞而為風。春則向上。夏則橫空。秋則向下。冬則括地。雷為天地間陽氣。凡地下之陽。為地面之陰掩。則破地而為雷。烈者為霹靂。凡有所擊。即由其人其物。珍氣所感。故所擊必當雷有神非妄也。天有是氣。宜即有是神以主之。尖吻利爪。殆亦蛟龍之屬。電乃陽氣之發。硫石之精。與地陰氣格鬥成光。物遭必敗。至於電必先雷。譬如施放火砲。必先見火而後聞聲。其聲並以遠近而遲速。電由陽氣過盛。則攝窮谷陰冰。降而為雹。是為陰陽不和之占。露則土氣津液。從地而生。若薄以寒氣。則結而為霜。霰而雪皆雨也。雨下於雲。為寒氣諸寒中者為霰。雨未出雲。為寒氣結諸雲中者為雪。故霰點如雨。而下必至雨雪之前。霧乃濕氣。所蒸百邪之氣。故人或感之而多病。虹則雨與太陽相薄。而有雌雄。並海有鱟魚噴氣或色成紅綠。又有天裂。於裂時或見人或見火光。或見牛馬豕。又有天鳴。或如雷。或如蟲飛。或如風雨相搏。其為形為聲。要皆陰陽災異之氣。相似而非真。又如大雨。人頭筋骨血肉及五谷禽獸毛髮絲棉布帛花草杵臼錢墨等類。多由兵災之氣。結而成形。亦非真物。並非妖龍野鬼。亦能為之。地震則以熱氣董蒸。鬱積既久。則破地而出。遂至震動。或陷裂。或有聲。或見火。故凡地厚。而無江湖以洩氣者。震恒多。澤國則不常震也。溫泉之說。而謂地底日行所過。故其泉獨溫。余以為天下溫泉。不定在黃道一帶。其所以溫者。地下必有硫石。故浴之可以愈瘡。海水之鹹。亦由乾濕二氣相蒸之故。凡海燒。亦由鹹濕之氣。積而成光。寒煖之說。夏至日近天頂。故熱。冬至日遠天頂。故寒。其理易明。獨春秋二分。同纏二道之交。其寒煖不同者。則以極熱之後。難為寒。極寒之後。難為熱故也。海水潮汐。凡遲早大小。悉本太陰。舊說謂行地底。所過之處。其水甚熱。日升而冷氣與之一激。乃漲而為潮。又月輪在天。所對射之處。其氣冷與月同。故再激再漲。而為汐。但吾松朝。每值朔望。則子午時潮來。於是郡城中人。有執舊說而疑之者。謂潮汐謂本月之升沈。則朔望之潮。當在卯首。不在子午。不知申浦潮來。恒早於朝城五刻。及至浦東。則潮來及早。可知發潮處。於朔望日原在卯酉。迤邐西來。至朝城。不能不遲耳。凡此皆習見所聞之理。及門時以覶縷於質問。因摭拾成篇。附諸卷末。
出版者:
崇文社
日期:
出版品發行日期:1936
格式:
文字檔
來源:
臺灣文藝叢誌
語言:
中文
範圍:
臺灣文藝叢誌
管理權: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風俗志
中外古今變故書述□日儒
臺語考釋
列傳一
建國紀
教育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