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古今變故書述□日儒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TUZ-420000031646
資料類型:
文字
著作者:
佚名
主題與關鍵字:
臺灣文藝叢誌
描述:
內文:  古無千年不易之邦,無十世不衰之運;始而興、而強、而大、而霸、而王,由王、霸而失,由強、大而弱,循環相因,天地陰陽消息不易之理也。故今之至弱之國,莫非其先之強者;今之至強之國,即莫非其後之弱者。強弱無定勢,盛衰無定形;轉瞬之間,有天壤之異。不觀古今之變、不揣中外之情,不可得而知也。  中國之強,漢、唐為盛。漢之盛也,質匈奴之子於國中、懸郅支之頭於闕下,荒外三十六國夷為郡縣;故今之科布多以北為鄂羅之屬地、安集延以西為布哈爾百爾西之大國、五印度以南為英吉利之屬邦,在漢皆在所通道之中。迨中季漢順帝,而歐羅巴大一統之君安敦且出地中海、由日南徼外而入貢:兵力之強,海外爭仰。乃後嗣內治不修,而赤眉之亂在前、黃巾之亂在後、外戚中貴之亂在中,漢鼎之移,顛覆忽焉。唐之盛也,犁突厥庭、擒回紇王,洗隋末中國受侮之恥;漢之屬國,唐皆設官。骨利幹處極北──晝長夜短,為今之東鄂羅;黠戛斯迤最西──赤髮綠睛,近今之西鄂羅:或遣使入貢、或親身入朝。烏斯藏贊普方強,歸順中國,至效中國衣服、儀衛而化其故俗。中天竺兵力方足臣服四天竺,而渠帥拒命,至見俘於使者王元策。東至海以外、西至崑崙以外,莫不來王;可謂盛矣。乃其繼之荒也,一阿犖山破之而有餘。自商、周以上不侈兵,至秦、隋之間尚強暴。然秦、隋之強也,在混一之日;而秦、隋之亡也,亦在混一之時:此中國盛衰、強弱無定之故也。乃至外國,亦有可言者。五代之世,中華離析,耶律氏吞併西北,而契丹之部無敵天下;然其後者,天祚以百萬之眾,覆於金源。金之吞遼、破宋、臣西夏,可謂無敵矣;而覆於蒙古之一族。蒙古起漠北犬羊之中,吞併及今之歐羅巴、封建及今之五印度,蔥嶺以北、蔥嶺以西、蔥嶺以東南鯨噬殆盡,而遂及於宋;蒙古之兵,無能禦者。然其繼也,四十萬之眾殲於中原起義之師。後之衰者,非即向之無敵者乎!故方其興也,雖靺鞨之野夷亦興、女真之生番亦興;及其亡,雖混一之隋亦遽亡、混一之元亦遽亡:興亡之事,不旋踵焉。  以近事言之,佛郎西為歐洲用武之國,拿破崙第一尤善行兵,征埃及有功而登帝位;兵威之大,至於滅荷蘭、廢日斯巴尼亞、取葡萄牙、割普魯士、奪奧地利、圍丹國、吞意大利日耳曼諸列邦、焚鄂羅斯之都城,惟英以隔海未受其取:形勢之盛,幾於混一歐洲。乃不數十年而土崩瓦解,身受俘辱,致百萬白夷殲於美洲黑奴;無文德而有武功之故也。英吉利之興,破佛郎西、戰鄂羅斯,荷蘭、呂宋諸屬地任其取舍。乃其所墾米利堅一大地,視同釜魚,恃強暴歛;而華聖頓突起而驅之,自成海外一雄邦。英人熟視而無如何,乃輾轉復得五印度,細意撫循,因不復失。今之荷蘭、大呂宋、葡萄牙、德意志於東南洋所得島地,雖未能教化,然皆能以寬大相安;故亦能長享其賦。鄂羅於波蘭以兵力取之,屢靖屢叛;今亦弛苛法以銜勒之。  有國者,固不能以兵力服民也。兵力之挫,不必敵之大小也。敵勢之大,亦莫若大清國及土耳其矣。土耳其之興也,起於沙漠,吞歐西十數強國而有餘。及今之衰,服埃及一屬國而不足;割地退師,至結鄂羅為援而後免。去年埃及內變,且事事與土國齟齬。清之盛,統東土而并中華;滅準噶爾、夷回疆,破郭爾喀、服緬甸,徼外以西各部、徼外以南各國入貢恐後:北盡沙漠,東盡海。兵力之盛,至中葉武功猶十全。乃今之衰也,不能護一屬國。至小者,莫若赤崁;乃方清全盛之日,而鄭成功用之十萬戈船出於海岱,亙東海、破南京,京師大震,牽動及於十六省。其時全島開墾,方域未及今四之一,而勢已如斯;乃昔之小而足擾天朝,今之庶而受轄島國,非所謂強弱無定勢、盛衰無定形乎!  然而民猶水也,導之則流,激之則溢。本島之民,以文治行之,可以坐臥而理;以兵威擾之,則必至猖獗縱橫。譬如水也,得其性,雖江湖,可使下;不得其性,雖溪壑,可潰:故有涓涓不塞而衝堤岸、蕩城邑者。民,亦猶是也。民之性愈愛而愈弱,民之生愈殺而愈勇;榛榛之眾,可盡刈乎?此則無分於中國、外國,而當一以治之者也。中國險阻之象,前莫如三藩,後莫如髮匪,而英、佛、鄂三國之入京師不與焉。三藩之叛,天下淪陷者八省;髮匪之亂,東南淪陷六百城。其時血肉相薄,攻戰之慘,希古罕聞。乃聖祖不肯劃地,卒滅吳藩;湖南諸傑不肯息兵,卒平秀泉。去年之事,偶見交鋒,處處奔潰;而遽爾乞和,由姦相陰掣、孱主虛恇,不盡由攻戰之故也。攻戰之事,中、東二邦,今即竭力角逐,未必能遽勝歐、墨二洲;而可傲二洲以所無者,以有歷代聖帝賢王文治耳。若棄文治而徒侈武功,是不戢自焚之道也。  日本國祚之長,千年一脈,為五洲所未有;故論中國如禪讓、放伐諸事,不謂可行於日本。然中國之初,元氣本漓,亦千年一脈也。天皇一萬八千歲、地皇一萬八千歲、人皇四萬五千六百歲,雖載舊冊,然荒遠無稽,不可為據;其確有可據者,黃帝是也。黃帝在位僅百年,然五帝少昊氏以下皆其裔:夏禹,亦其裔;殷湯之先契,亦其裔;周武之先稷,亦其裔。一脈相傳,歷數之長已二千歲。至秦雖遙遠,而為伯益之後,亦其裔;劉為劉累之後,係出於堯,亦其裔;司馬氏係出重黎,本顓頊之後,亦其裔;蕭氏本蕭國,係出於殷,亦其裔;陳出於舜,又其裔:則一脈相傳,下至六朝且三千年焉。其他各姓迭興,如趙、如朱,均顓頊之冑;元出匈奴,亦夏桀之後。孰謂中國之統不同日本,道不可通哉?至於行軍勝敗,多屬偶然之端;故古有一勝而興,即有一勝而亡。一勝而興者,湯、武救民伐罪之師及漢光武、唐太宗、明太祖是也;一勝而亡,若吳夫差、宋偃王、齊憫帝、楚項羽、五胡劉曜、石虎、符堅。西洋則漢尼巴、大流士、拿破崙,或一勝而亡、或數勝而亡;勝敗之事,豈即為成敗之事乎!悍將武夫一戰之功,詡詡自得,視兵力為萬年不拔之計;坐井觀天,未睹寰瀛之大者也。且中國即數易主而不啻未嘗易主者,則以法度紀綱,百王不易者也;一易乎此,則傾覆隨焉。故雖外國人主中華,無不謹就中華範圍;如元世者,名為中國歸於狄,實狄而歸中國者也。即今之西洋各國,出入中華如入無人之境,可謂藐中國矣,亦無不資藉中國聖賢之教;則天之弱中國以力,正天之宏中國以道也。不然,閉關謝絕,彼將限於天主天方、默德摩哈默,何從而沐中國聖賢之化哉!日本受聖賢之道已千餘年之間,與中國為同文之邦,亦可與中國為脣齒之依。況日本數次危險皆受西洋之暴,而清國方全盛之時,未嘗加日本一兵;則不當厚彼薄此,自操同室之戈以蹙兩國之命!故不禁觀古今興亡之故、中外成敗之由,而有感於斯言也。
出版者:
簡榮聰
日期:
出版品發行日期:1993
格式:
文字檔
來源:
臺灣文藝叢誌
語言:
中文
範圍:
臺灣文藝叢誌
管理權: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列傳五
詩意
虞衡志
盛京賦
列傳七
鄉治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