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志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TUZ-430000021597
資料類型:
文字
著作者:
雅堂
主題與關鍵字:
台灣通史
描述:
內文:牡丹之役   美船遭難之後,越六年,而有日軍討番之役。先是同治十年春三月,琉球商船遇颶,至臺東八瑤灣,為牡丹社番劫殺五十四人。牡丹社者,南番之悍者也。十二年,小田縣民四人又遭害。於是日本政府欲興問罪之師。然以生番隸臺版籍,未可遽往膺懲。時 副島種臣為全權公使駐北京,日廷命交涉,且質番地主權。種臣遣副使柳原前光詢總理衙門。答曰:『番人殺害琉民,既知其事。若殺貴國人,則未聞。然二島俱我屬土,屬土之人相殺,裁決在我。我恤琉人自有措置,何預貴國而為過問也』?前光力爭琉球為日本版圖,且證小田縣民遭害狀,曰:『貴國既知恤琉人,而不討臺番者何』?曰:『殺人者番,故且置化外。日本之蝦夷亦不服王化,此萬國所時有也』。前光曰:『生番殺人,貴國舍而不治。然一民莫非赤子,赤子遇害而不問,安在為之父母?我邦將往問罪,以盟好故,使使者先告』。反覆論辯,累日不決。前光歸白狀。   初,鹿兒島縣參事大山綱良奏請討番,和者四應。參議木戶孝允力爭不可,以為『內治未修,遽生外釁,勝敗固未知,而糜餉損兵,已先苦累吾民,豈為國家之福,且適以速禍爾。臺灣不過東海一撮土,蠻夷好殺,其性使然。今以橫殺琉人之故,遽往伐之,豈足以揚國威?夫琉人雖已內附,其意半在中國。常聞其人所言,日本父也,中國母也,持其兩端,固為弱國之常。則我之待其人,自有緩急之別。夫內國為本,屬土為末,先末後本,決非長治之計』。種臣主戰,日廷從之。十三年春正月,置臺灣番地事務局於長崎,以參議兼大藏卿大隈重信主之。命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為番地都督,陸軍少將谷干城、海軍少將赤松則良為參軍,率兵赴臺。陸軍少佐福島九為廈門領事,兼管番地事務。別延美國人李仙得為參謀;仙得前為廈門領事,番地論起,聘為顧問,以助理交 涉者也。四月,從道率海陸軍發品川,傭英、美兩國船為運,旋至長崎。美公使先執局外中立之例,並飭廈門領事捕李仙得。英公使亦言中國必生異議。於是日本內閣遲疑,遣權少內史金井之恭傳內旨於長崎,令重信止軍行,且歸京。重信告從道,不奉命,曰:『近日朝政不定,令人危疑。況召集精銳,駕馭一失,誤潰四出,禍且不測,豈止佐賀之比。必欲強留,從道請奉還書,躬自擣醜虜巢穴,死而後已。苟中國果異議,朝廷目某等為亡命;則咎之乎何有』?重信電報狀,朝議大憂。簡內務卿大久保利通赴長崎,從道卒不聽,乃戒毋戰,以待後命,而攜李仙得歸東京。五月初二日,日進、孟春、三國等艦發長崎。初五日,至社寮港,上陸,移陣龜山。尋遣輕兵深入。牡丹番伏莽擊,日兵少卻。越二日,以熟番為導,進攻竹社、風港、石門。從道適乘高砂艦至。二十有二日,參謀佐久間、佐馬太自率兩小隊,攻破石門之險,陣傷番酋,諸番多納款,退守龜山,建都督府,設病院,修橋道,為屯田久駐計。當軍發之時,復遣柳原前光赴北京,領事福島九成至廈門,亦以書告閩浙總督李鶴年曰:『臺灣番界之事,昔者副島大使既告貴國政府,今我國將興問罪之師。若貴國聲教所暨,則秋毫不敢犯。疆場密邇,願毋騷擾』。鶴年答曰:『臺灣,我之境土。土番犯禁,我自處置,何假日本之力?請速收軍出境,毋啟二國之釁』。並白其事於朝。而總理衙門已先出奏,命船政大臣沈葆楨帥師視臺灣。前光至北京,與總理衙門辯論,辭旨牴牾,勢將構兵。中國官民多主 戰,江蘇布政使應寶時著論尤烈,其言曰:『日本藉詞搆釁,闖入我邊地,虔劉我番民。中國欲全舊好,據理與爭,不遽用武,並許為之建造樓塔,保護商船,可謂寬大極矣。詎料彼以虛言款我,久踞番社,誘脅番人。群番迫於凶燄,勢必盡受羈縻,則臺灣之地與我共之。夫臺灣雖小,我聖祖仁皇帝勤勞二十年而得之者也。臺灣有事,則處處戒嚴。古人謂:「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今臺灣番事之謂也。且諸國通商以來,所以猶就範圍、不啟戎心者,以有條約在也。今日本不守條約,若令得志,非惟為所竊笑,西人更將藐視中國。為今之計,宜舉其事,布告諸國,直與之戰爾。雖然,古之馭外者,必能守而後和可恃,亦必能戰而後守可完。與其戰於內地,不如戰於外洋。與其戰於外洋,不如戰於彼國。然則綜而計之,今日畀以番地,曲全和約,兵端若可少弭,而後患無窮,且和亦難恃。策之下也。決計驅逐,待其入境,隨時禦之,策之中也。先為非常之舉,以奮積弱之勢,雖得失參半,猶愈於坐而受弱,策之上也』。葆楨既入臺,籌防務,募兵分汛,築?臺於澎湖諸島,設海底電線以通福臺軍務。嗣調淮軍助防。歐美人士之在兩國者,評論曲直,日付報紙,乘機鼓煽,將收局外之利。而日兵又先後至,凡三千六百五十八人。以溽暑故,沒者五百六十一人。時傳福建巡撫王凱泰將兵二萬將渡臺,苟一啟戰,則兵連禍結矣。   先是閩浙總督命福建布政使潘霨、臺灣兵備道夏獻綸就從道議。六月朔,率法員二 人乘艦至琅。明日至柴城,與從道會,反覆辯論。初七日又會,日昳無成。霨拂袖起,從道止之曰:『我國暴師海外,糜財勞人,為貴國闢草萊鋤頑梗耳。費用耗損,豈可勝計』?霨曰:『若然,則將為日本償軍費』。乃立約三則。八月,日本簡參議大久保利通為辦理大臣,委以和戰全權。初六日發東京,李仙得隨行。九月十九日抵總理衙門,先論番地經界,相持不下。利通宣言歸國,且貽書曰:『諸公所言,輒引條約,以背盟罪我,是陽唱和我而陰疏斥我也。我已束裝,或和或否,期以十日裁復』。英公使威妥瑪乃出為周旋。軍機大臣文祥執不可。葆楨亦奏言力拒,顧為兩國邦交,議始成,十一月十有二日鈐印。約曰:『一、日本國此次所辦,原為保民義舉,清國不指為不是。二、前次遇害難民之家,清國許給撫恤銀十萬兩。而日本在番地修道建房等件,清國願留自用,先行議定籌補銀四十萬兩。三、凡此次往來公文,彼此撤回註銷,作為罷論。該地生番,清國自行設法,妥為約束』。越日,利通歸國,下詔班師。十二月,從道乃振旅歸。於是葆楨奏開番界,析疆置吏,而臺灣局面一變。
出版者:
簡榮聰
日期:
出版品發行日期:1991
格式:
文字檔
來源:
臺灣文藝叢誌
語言:
中文
範圍:
臺灣文藝叢誌
管理權: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軍備志
古今詩話菁華(四)
文學史概論
教育志
問民間疾苦對
三點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