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史概論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TUZ-010303006518
資料類型:
文字
著作者:
劍庵主人
主題與關鍵字:
臺灣文藝叢誌
描述:
內文:經史子集之稱。於時代的觀察之。三代者可謂經的時代。春秋戰國者。可謂子的時代。漢魏以後經六朝至唐之末葉者。可謂集的時代。宋者子的復興時代。元明清集的再興時代。而史者。歷各時代。不見何等之盛衰。僅依個人技倆之優秀而已。有時亦有良史。如司馬遷之史記。班固之漢書。歐陽修之五代史是也。要者經的時代之作。以文學的觀察之。謂之群經文學。子的時代之作。以文學的評論之。謂之諸子文學。但春秋時代之作。亦有入于經者。漢魏以後之作。屬于子者甚多。然經之主腦。在于三代。子之主腦。在春秋戰國。故三代稱為經的時代。春秋戰國。稱為子的時代耳。詩書者。乃孔子之雅言。蓋詩書稱為經者。論語中則不一見。然詩書禮樂春秋等稱之為經始自戰國時代。見于莊子荀子。夫四經、五經、七經、九經、十三經、等、之稱呼。皆在漢以後荀子勸學篇。以詩書禮樂皆稱經。然未立五經之目。而莊子天運篇中云孔子謂老子曰。丘作詩書禮樂易是秋六經。自以為久矣。又謂夫六經先王之陳?也。此始稱六經。見于文籍。但天運篇者。固非莊周之真筆。諒其門人之假冒可知矣。然漢以後之作。雖不能斷定。戰國時代已有六經之稱。六經一名六藝。史記伯夷傳曰。夫學者載籍極博猶考信於六藝。此六藝即六經。指詩書禮樂易春秋。非謂禮樂射御書數也。後劉歆班固稱七略之六藝略。即謂六經也。則六經之稱。行於太古。五經在。漢以前未有稱之者。 五經之稱。者漢武帝之建元五年。始置五經博士。班固之白虎通卷四謂。五經謂何。易尚書詩禮春秋也。察秦以後。樂經已亡。六經之稱。自然廢之。諒因此而變為五經也。然五經之內容。古今自有異同。白虎通之謂易書詩禮春秋者。指儀禮而稱禮也。然至於後世以禮記入於五經。而除儀。禮他有三經、四經、七經、九經、十三經、等、之稱呼。皆後人之命題。其實質究不同也。 三經之名始見於韓詩外傳。然韓詩外傳不記其書目。果指何書而言乎。至今尚不能確定之。清乾隆帝以易詩春秋為三經。有御篡三經。四十五卷。而李重華以詩書易稱三經。著三經附議六卷。四經者何。指詩書禮樂而言。然後漢章帝降詔。以左傳、穀梁傳、古文尚書、毛詩為四經。頗不倫也。而宋邵雍之皇極經世書。用易、書、詩、春秋、稱謂四經。固甚?當。清代之欽定四經。亦本於此也。七經者何。詩、書、易、春秋、周禮、儀禮、禮記、此自漢代以來之稱呼。歷清代康、乾、二朝之御篡七經。二百八十三卷。亦從之于此矣。而後漢書張純傳。之注。以詩、書、易、春秋、禮、樂、論語、為七經。宋劉敞之七經小傳。以詩、書易、春秋三禮論語為七經者。九經之稱始於唐世。陸德明經典釋文序、易、書、詩、三禮、春秋、孝經、論語、稱為九經。猶有徐堅之初學記。易、書、詩三禮春秋公羊傳。穀梁傳為九經。又宋之魏了翁亦以易、書、詩、三禮、春秋、論語、孟子為九經。明之郝敬有九經解。亦遵此。十三經之稱。定自宋代。易、書、詩。三禮。三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等是也。其注疏即四百六十卷也。猶有老子莊子入于經典者。乃唐代之思想。陸德明之經典釋文。老莊已列入經典。然老莊二子由經典除外。而加以孟子乃宋代之思想也。然於經學界之勢力。宋代最偉大。孟子欲列于經典。元清之輿論對于今日則不能實行也。要之七經之稱。已行於先秦時代。五經七經之稱。亦已行於漢世。九經之稱則自唐。十三經之稱則自宋。而漢以五經為大學之教科書。唐以九經。宋以五經。元明以四書而取士。此大有關文學盛衰消長之所以也。試就文學上十三經之價值而詳言之以為參考。焉 十三經中若作經典之價值而論之。詩經、書經、乃經中之古典。最可尊重之物也。易者說天地陰陽之道。春秋表經世之志。而論語及孟子則序彝倫綱常之說。儀禮周禮之價值。比之論孟。真瞠乎其後。矣禮記及孝經。性質上雖占有經典之重要地位。然禮記之文。純駁混淆。至於如左傳、穀梁傳、公羊傳、其名之曰傳。乃春秋之註釋書決非經也。況如爾雅者詩經書經之字典也。若以為經。實無一毫之價值也。倘爾雅得列在經科。說文、釋名、埤雅、廣雅、等亦當隨之列入經科。亦無不可也。 蓋論文學之價值。詩經、書經、乃散文?文之始祖。最尊重之物也。春秋者固謹嚴之筆。不如左傳之絕妙也。論語者醇正之言雖多。不如孟子之精彩。夫左傳者記事文之模範。孟子者議論文之典型也。左傳孟子即在詩經書經之次也。禮記中好文字甚多。非儀禮周禮之比。夫周禮之考工記與禮記之檀弓並奪光彩。公羊傳穀梁傳之價值。到底不能敵于左傳。易之文學的價值。不在卦?。爻辭。而在十翼。若如爾雅者。於文學上。殊無些少之價植在焉。 以爾雅為經。始於唐之陸德明。之經典釋文。此信爾雅為周公之作。同時以聖人之作為經。賢人之書為傳之定義。竟即入古人之腦中矣。然爾雅者。固為周公之作乎。殊屬疑問。試就爾雅之作者。而研究之。爾雅謂周公之作。陸德明以前魏之張楫上廣雅表已首唱矣。彼蓋太載禮之孔子三朝記。謂孔子爾雅於魯哀公。諒其本于此。亦未可知。然大載禮元不能信據。班固漢書藝文誌。以爾雅屬於孝經者。實不可思議。藝文誌無題周公之作。則張楫之說。不遇個人之臆說也。亦有以爾雅為孔門之作亦有之。漢楊雄謂子游子夏之記。梁之劉勰謂孔徒之所篡。唐之賈公彥謂孔子門人所作。宋之高承謂爾雅非周公之作。乃在孔子刪詩書後也。明之鄭公曉。謂子夏之詩傳。他如宋之歐陽修謂秦漢間之作。葉夢得朱翼等。謂漢儒之作。此言稱過矯激。何者漢初非錯置爾雅博士。武帝時有終軍者善辨爾雅。而賜絹。以此察之。爾雅非漢儒之作。漢時已通爾雅者不少其人。可證明矣。要之第一說謂周公之作。第三說謂漢儒之作。此兩極端。第二說孔門之作者。得於中庸。清之龔元玠之爾雅客難序。主張周公之所作。而子夏之所續。第一第二之兩說。頗巧妙。然難使人之心服也。 考爾雅之內容。若為經則無價值。於文學上亦無必要。畢竟爾雅十九篇。性質上屬於小學。為字書始有訓話註釋之權輿也。則隋書之經籍志。以爾雅附於論語之類者。固效顰於漢書藝文志。然甚無系統。而四庫全書之總目。置爾雅於小學之首。始可謂得其當矣。要之爾雅者。有小爾雅廣雅逸雅埤雅等為祖。固稍有價值也。清龔自珍之六經正名曰。爾雅者釋詩書之書。所釋又詩書之膚未。乃使之與詩書抗。是尸祝與臺之鬼。配食昊天上帝也。此語實堪痛快耳。 孝經者。於文學上大有價值。非爾雅所能望其肩背也。唯其作者誰人。眾議紛紛。與聚訟無異。第一為孔子之作。說者史記白虎通。及孔子家語。然余固不信孔子之作。何者。漢何休之公羊傳序曰。孔子之言謂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此恐非子之言。況猶有宋書之符瑞志曰。哀公十四年。孔子作春秋。制孝經既成。孔子齋戒向北辰而拜。告傋於天曰。孝經四卷。謹已傋。此語最為妄誕。他如漢之劉歆鄭元。魏之王肅。隋之劉炫。宋之邢昺。明之呂維祺。等。皆稱孔子之自作。第二曾子門人之作。說者宋之司馬光。胡寅。晁公武等。余確信此說最妥當他亦有主張曾子之作。亦有斷為子思之著。亦有斷言後世之偽作。然呂氏春秋之察微篇。及孝行篇。引用孝經之語。而推察之。得如熹。及清之姚察恒等之所主張。後世之偽作。恐未然也。又開卷第一章。仲尼居曾子。侍之句。又第七章。第九章。及十五章。有曾子曰。從而察之。非曾子之自著明矣。何者。若曾子之自著。對孔朱子不稱夫子。而稱仲尼。固非?當。況又自稱曾子者乎。要之孝經之文章。非成於春秋時代。戰國以後之作。其句法甚雅馴。雖多少似論語。其章法首尾相應。文氣一貫。決非春秋之作可知矣。姚際恒之古今偽書考。謂孝出經自漢儒。不但非孔子之作。亦非周秦之言。此話頗於過激。龔自珍之六經正名。謂孝經者。曾子以後之支流苗裔所著書。其文平易汎濫。雖無大疵。亦無妙旨。雖可與禮記中之坊記。緇衣等為伍。然不能與中庸祭義為匹敵。此語頗獲我意焉。﹙未完﹚
出版者:
鄭汝南
日期:
出版品發行日期:大正10年3月15日
格式:
文字檔
來源:
臺灣文藝叢誌
語言:
中文
範圍:
臺灣文藝叢誌
管理權: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附錄 槱兒遊頤和園筆記
宗教志
列傳五
五桂嶺石壁肖像
列傳五
關征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