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備志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TUZ-430000021565
資料類型:
文字
著作者:
雅堂
主題與關鍵字:
台灣通史
描述:
內文:清代臺灣水陸營制表    臺灣鎮標中營:康熙二十三年,駐府治。     鎮守臺灣總兵官一員:康熙二十三年設,雍正十一年議照山陝沿邊之例為掛印總兵,給方印。  游擊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同治八年裁一員)    把總四員(裁一名)    外委五名(裁一名)    額外三名(裁一名)    馬兵二十四名(裁十二名)    戰兵三百八十二名(裁一百三十五名)    守兵四百三十名(裁一百三十五名)      計兵四百六十名。除抽裁革故停募未補者四十四名,又抽配左翼練兵一百三十九名,實存在營一百八十三名。   鎮標左營:康熙二十三年設,駐防府治北路。光緒五年,改為恆春營。   鎮標右營:康熙二十三年設,駐防府治南路。同治八年,改為道標營。   臺灣城守營:雍正十一年設,分為左右兩軍。    參將一員    左軍守備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    外委四名(同治八年裁一名)    額外一名    馬兵七名    戰兵二百零五名(裁七十五名)    守兵二百八十三名(裁一百名)    右軍守備一員    千總一員(同治八年裁)    把總二員    外委六名(裁二名)    額外一名(裁)    馬兵七名(裁)    戰兵二百五十名(裁九十六名)    守兵三百四十五名(裁一百二十名)      左右計兵三百九十二名。除抽裁革故停募未補者二百四十四名,又抽配左翼練兵二百三十三名,分派八城及兵一百六十七名,實存在營汛防者一百十五名。   恆春營:光緒五年設,駐防恆春。    游擊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同治八年裁一員)    把總二員    外委四名(裁一名)    額外三名(裁一名)    馬兵十四名(裁十一名)    戰兵三百三十二名(裁一百五十五名)    守兵四百名(裁一百四十五名)      計兵四百三十五名。除抽練兵一百八十六名,又派各汛一百八十五名,實存在營六十四名。    道標營:康熙二十三年設。撥鎮標右營守備一員、左營千總一員、左右營把總各一員,三營兵各一百名。六十年裁歸。同治八年再設,陞游擊為都司,駐防府治。    都司一員(同治八年設)    游擊二員(同治八年裁)    守備一員(裁)    千總二員(裁一員) 把總三員    外委五名(裁二名)    額外二名    馬兵十四名(裁十一名)    戰兵二百七十九名(裁九十三名)    守兵三百五十三名(裁八十一名)      計兵四百六十一名。除挑裁革故停募未補者一百三十名,實在存營三百三十一名。   南路營:康熙二十二年設,駐防鳳山。    參將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三員(同治八年裁二員)    把總三員(裁一員)    外委六名(裁三名)    額外四名(裁一名)    馬兵十名(裁)    戰兵四百二十九名(裁二百五十三名)    守兵五百八十名(裁三百三十六名)   計兵四百二十名。除挑裁革故停募未補者二百五十三名,實在存營及汛防者一百六十七名。   下淡水營:雍正十一年設,駐防下淡水。    都司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三員(同治八年裁一員)    外委三名    額外二名(裁一名)    馬兵六名(裁)    戰兵三百四十八名(裁二百十四名)    守兵二百三十五名(裁三十九名)      計兵三百三十名。除挑裁革故未補者二百零三名,實在存營及汛防者一百二十七名。    北路協中營:康熙二十三年設參將,駐諸羅縣治。雍正十一年,移彰化,設副將,增為中、左、右三營。    副將一員:雍正十一年設。光緒十四年,移駐埔裡社。    都司一員   千總二員(同治八年裁一員)    把總四員(裁一員)    外委九名(裁三名)    額外五名(裁三名)    馬兵十四名(裁)    戰兵五百四十七名(裁二百三十九名)    守兵六百六十三名(裁二百十七名)      計兵七百五十四名。除挑裁革故未補者四百六十八名,又調防埔裡社一百七十二名,實在存營及汛防者一百十四名。   北路協左營:雍正十一年設,駐防諸羅,後稱嘉義營。    參將一員    部司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三員(同治八年裁二員)    把總四員    外委十名(裁五名)    額外四名(裁一名) 馬兵十四名(裁)    戰兵五百十二名(裁一百九十七名)    守兵六百十二名(裁二百三十四名)      計兵六百九十四名。除挑裁革故未補者三百八十八名,又抽練兵七十二名,實在存營及汛防者二百三十四名。   北路協右營:雍正十一年設,駐防竹塹,後稱竹塹營。    游擊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三員(同治八年裁二員)    把總六員(裁四員)    外委九名(裁三名)    額外三名(裁一名)    馬兵十五名(裁)    戰兵四百七十九名(裁二百六十名)    守兵五百二十二名(裁二百零六名)      計兵五百三十五名。除挑裁革故未補者三百二十八名,實在存營及汛防者二百零七名。  艋舺營:康熙四十九年設淡水營,駐守備,隸北路營。雍正十一年,改駐都司。嘉慶十三年,改都司為水師游擊,兼管陸路,移駐艋舺。道光四年,改參將,而滬尾水師營仍隸之。    參將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    外委五名(同治八裁二名)    額外二名    馬兵八名(裁七名)    戰兵二百六十五名(裁九十名)    守兵四百二十七名(裁一百七十一名)      計兵四百三十二名。除挑裁革故未補者二百二十五名,實在存營及汛防者二百零四名。   滬尾水師營:歸艋舺參將管轄。    守備一員    千總一員(同治八年裁)    把總二員(裁一員)  外委四名(裁二名)    額外二名(裁一名)    戰兵一百十五名(裁三十二名)    守兵二百三十七名(裁六十名)      計兵二百六十名。   噶瑪蘭營:嘉慶十八年設守備,駐五圍,隸艋舺營游擊。道光五年,改設都司,而移守備於頭圍。    都司一員    守備一員(同治八年裁)    千總二員(裁一員)    把總二員(添設一員)    外委四名(裁二名)    額外三名(裁二名)    戰兵四百五十五名(裁三百零三名)    守兵二百四十名(裁十二名)      計兵三百八十名。除挑裁革故未補者一百七十名,實在存營及汛防者二百十名。   安平水師協標中營:康熙二十三年設副將,駐防安平等處,領中、左、右三營。光緒十四年 ,改中營為臺東陸路中營。   安平水師協標左營    游擊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同治八年裁一員)    把總四員(裁三員)    外委六名(裁五名)    額外二名(裁一名)    戰兵三百二十六名    守兵三百八十二名      計兵三百三十名。除挑裁革故未補者一百六十三名,又原配烏龍江水兵一名,實在存營及汛防者一百六十六名。   安平水師協標右營:光緒十四年,改為臺東陸路右營。   臺東陸路中營:原係安平水師中營,光緒十四年改設。    副將一員    都司一員(同治八年設)    游擊一員(同治八年裁) 守備一員(裁)    千總二員(裁一員)    把總四員(裁三員)    外委五名(裁三名)    額外三名(裁二名)    戰兵三百五十一名(裁二百零七名)    守兵四百零七名(裁一百九十一名)      計兵三百六十名。除挑裁革故未補者一百九十五名,又抽配練兵六十八名,原配烏龍江水兵一名,實在存營及抽防者九十六名。   臺東陸路右營:原係安平水師右營,光緒十四年改設。    都司一員(同治八年設)    游擊一員(同治八年裁)    守備一員(裁)    千總二員(裁一員)    把總三員(裁一員)    外委五名(裁三名)    額外三名(裁二名)  戰兵三百五十一名(裁二百十九名)    守兵四百零七名(裁二百零九名)      計兵三百三十名。除挑裁革故未補者一百八十三名,又抽配練兵六十名,原配烏龍江水兵一名,實在存營及汛防者八十六名。   澎湖水師鎮標營:康熙二十三年設副將,統轄兩營游、守各一員、千總各兩員、把總各四員、外委各七名、額外各三名,每營戰守兵各一千名。乾隆四十七年,裁汰一百四十二名。道光六年,各裁外委一名。至同治八年裁兵加餉之後,兩營改設都司一、千總一、左營把總四、右營把總二、外委各二、額外各一,兵則左營四百零二名、右營三百六十名。戰兵每名月餉二兩五錢五分,守兵二兩四錢。光緒十二年,陞副將為總兵,左營設游擊守備,右營設都司,添兵二十名。   鎮守澎湖水師總兵一員:光緒十二年,奉旨以澎湖副將與海壇鎮總兵對調。    左營游擊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四員    外委二名    額外一名 戰兵一百六十名    守兵二百六十二名    右營都司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    外委二名    額外一名    戰兵一百四十四名    守兵二百十六名      兩營計兵七百八十二名。
出版者:
簡榮聰
日期:
出版品發行日期:1991
格式:
文字檔
來源:
臺灣文藝叢誌
語言:
中文
範圍:
臺灣文藝叢誌
管理權: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連雅堂先生家傳
初八日午後二點
鄉治志
清同治十二年,林淵源、蔡德芳奉憲采訪...
詩意
過黃河而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