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黃河而北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TUZ-320000032869
資料類型:
文字
著作者:
洪月樵
主題與關鍵字:
八州遊記
描述:
內文:過黃河而北,平野千里,直過德州,亦不見山,惟見左畔火車路西,有運河相隨北上耳,十點十五分過桑梓店,三十分到晏城,為齊河縣,漢祝阿地,西有古野井亭,《春秋》昭二十五年,齊侯唁公于野井,是也,沿路多有鐵橋,五十二分到禹城縣,見一渠,旋過一地上長橋,行一分時畢,蓋古之漯川,而今之徒駭河也。禹城亦漢祝 阿地,周祝國,《續漢志》謂齊祝柯邑,《春秋》襄十九年諸侯盟于祝柯,是也。南界有高唐山,杜佑《通典》謂即古高唐,《孟子》所謂?駒處高唐,而齊右善歌也。章邱,亦曰春秋之高唐,然證以《國策》、《史記》,齊威王謂吾臣有肸子者,使守高唐,則趙人不敢東漁於河,當以此為合,章邱不鄰趙矣。西北有古轅城,即前漢瑗縣城,而《春秋傳》哀十年,趙鞅侵齊取?及轅,又毀高唐之郭,梨即漯陰,轅即此也,唐天寶元年,改祝阿為禹城,今又 別置高唐州縣。 十一點過張莊,古有城,《水經注》所謂大河又北逕張公城也,近此有始皇所病、韓信所渡平原,平津侯公孫弘亦此,二十五分過平原縣,山東自濟南而北,一望平原,固不止為平原一郡,古人特於此見名耳,漢唐為平原郡地,顏真卿為平原太守,獨抗安祿山,唐玄宗歎為二十四郡一義士,蓋在此,若趙平原君封邑,《通典》以為在清河郡武城縣,今屬前臨清州,有枯絳,實非在此,蓋此齊地也。西見平原縣城,及城外人家,五十分過一長橋有水,按地圖,此水西自聊城,由此東過德平縣,至無棣縣出海,蓋古之屯氐河,即《溝洫志》孫禁所欲開之篤馬河,而今謂之馬頰河也,平原在是西南。 《禹貢》九河,其名載於《爾雅》,曰徒駭,曰太史,曰馬頰,日覆?,曰胡蘇,曰簡,曰絜,曰?盤,曰鬲津,余自濟南過河間,一日所行之路,皆九河所播之地,故渠重重,禹蹟雖湮,禹功固未沫也,後人動謂九河已泯,不可復考,然或存其名,或餘其跡,自《漢志》、《水經》,下逮《通典》、《唐書》,《明史》郡國之書,閉戶稽,出門驗,安可因鄭康成桓塞八支之漫言,而不為一考以證禹書哉?禹城之徒駭河,俗呼土河,亦謂商河,以許商名,實古之漯水,《禹貢》所謂浮于濟漯,達于河,漢置漯陰縣于今之臨邑,在禹城東,因漯 水名也,平原之馬頰河,俗呼鹽河,亦呼小鹽河,以別於大清河,《漢志》謂之篤馬河,《水經注》謂即前漢屯氏河,自平原城北,首受大河故瀆東出,通謂之篤馬河,其渠久湮,則天時再浚,《元和志》、《唐書》謂之馬頰新河,《通典》亦載之,故今平原德州人皆呼馬頰河,而樂史《寰宇記》亦遂載之不疑矣。漯水為古之巨川,自禹治水後,凡千六百七十六年,為周定王五年,而為大河所據,迨王莽時,大河再東徙,而漯水遂枯,然漯水之源雖竭,而漯水之渠則存,故禹城之河橋雖不高,而河梁則甚長,蓋春夏水生,尚為散水所歸,後人以為徒駭河,蓋不知漯川故蹟也。漯水間有徙去大河,或南或北,當有大河故渠,則今不見矣。馬頰河亦訛馬家河,唐乾寧二年,梁將龐師古敗朱宣鄆兵于馬家河,元末 察罕復山東,自鹽河取東平,皆是河也,上流自泰安東阿,受濟水之枝流,經東昌受聊城各縣之水,故冬時猶通流不竭,九河之舊,今惟存此二名,然所過橋梁尚多,自有古河渠在其間,前漢許商,欲復九河故道,求索故跡,惟得徒駭於成平、胡蘇於東光、鬲津於鬲縣,成平即在今河間府交河縣,是故禹城徒駭河,實為漯水,《孟子》謂瀹濟漯而注諸海者此也,餘六河,經唐人循名按地,則太史、馬頰、覆?在東光北、成平南,簡、絜、? 盤在東光南、鬲縣北,即今滄、景、德三州地。 馬頰河為漢屯氏河,前人略有及之而未詳,若徒駭河,前人祇知為元之土河,不知為漯水也,余考《水經》及圖知為漯水,而未敢憶斷,再考得漢漯陰縣地,始無疑焉。 自平原而北,右為陵縣地,左為恩縣地,陵縣東有盤河店,《金史》作盤河鎮,《三國志》公孫瓚出軍屯磐河,《後漢書》作槃河,《通鑑》獻帝初平二年,公孫瓚攻袁紹,出軍與劉備等屯盤河,注即?盤河,九河之一也,《漢書》般縣注有?盤河,《明史》德平縣有般河,或謂?盤河,皆即此,恩縣則平原君封邑,蓋附近武城,屬趙地矣,《明史》稱其東南有馬頰枯河,余過之乃不枯,豈因黃河北行,而水自運河溢出歟? ?衡,般縣人,即今德平,在陵縣東,?盤河在其西南,《明史》作東北,非,《唐書》平原郡平昌縣有馬頰河,號新河,《通典》安德縣有覆?河,蓋與德平連界。 十一點五十五分,過黃河涯,是九百年前黃河之故道,屬德州矣,崖隄猶有存,故亦作黃河崖,河自屢決澶州,漸南徙,至北宋神宗,即一行大清河,一行淮河,至南宋光宗,遂全入淮河,此為漢之河道,實有二千餘年,《長河志》以為禹河,則不可知,余按作禹河,必鬲津也,《漢志》鬲津河在鬲縣,即今德州北,黃河之行必挾一水,或循一瀆,是河之道,自此而北,過直隸之慶雲縣至海,則循禹之鬲津河入逆河,無疑焉,今德州河間人,皆 呼老黃河,余過之實似陸地。 鬲故?陶之後國,偃姓也,即《春秋傳》襄四年,魏絳所稱靡自有鬲氏,收二國之燼,以滅浞而立少康,為夏中興者,今德州東北德平縣,尚有故鬲城,鬲津河由其東北出,《漢志》及《水經注》,稱王莽名之曰河平亭,則為大河所循之地可知,余更考《明史》,則載海豐縣北有鬲津河,更考酈氏,則鬲縣有大河故瀆,近《長河志》吳橋、海豐,有大枯河,海豐在鬲之下流,海豐北即慶雲,有古黃河口,蓋與余所按悉合,海豐,民國改無棣。
出版者:
簡榮聰
日期:
出版品發行日期:1993
格式:
文字檔
來源:
臺灣文藝叢誌
語言:
中文
範圍:
臺灣文藝叢誌
管理權: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刑法志
《詩畸》(Ⅱ)
文學史概論
節孝名冊
虞衡志
陳旭初先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