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部落格
Facebook專頁
ENGLISH
珍藏特展
目錄導覽
技術體驗
成果網站資源
目錄導覽首頁
HOTKEY快速導覽
內容主題
典藏機構
進階搜尋
資源聯盟
首頁
目錄導覽
內容主題
檔案
臺灣文藝叢誌暨其文人社群
首頁
目錄導覽
典藏機構與計畫
公開徵選計畫
國立中正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臺灣文藝叢誌暨其文人社群數位典藏計畫
釋迦牟尼佛之思想與其哲學(二)
推薦分享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TUZ-360000025565
資料類型:
文字
著作者:
常諦
主題與關鍵字:
鳴鼓集 四五集合編
描述:
內文:(一)釋迦牟尼佛。少年時代之環境。世界上知識最富的國家。當推希臘。最富信仰心的國家。當推羅馬。所以希臘多產生哲學家。羅馬多產生宗教家。而印度人可說是能起於兩者之長。釋迦牟尼佛就是一個總代表。釋迦生於西歷紀元前六世紀之中葉。(略在中國周昭王二十四年。)他的母親。生他之後一禮拜就死了。他是受他叔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撫養大的。在孩子時代。他的父親淨飯王很注意他的家庭教育。先教以種種書典。種種理學。又教他學習各種武藝。釋迦異常聰明。文章武藝。可說是無人匹敵的。有日他同大臣到四門去遊玩。初出東門。就看見一位瘦扶杖的老人。次出南門。又見一病人?地。次出西門。見一死人。太子自從見了這老死病三種人。他頓時就起了無限的痴惑。他就問同行這位大臣。天地間如何有此等人。大臣答他說。寒暑變遷。血氣衰弱。安得不老。飲食過度。嗜慾不節。安得不病。壽數有限。肉體非堅。安得不死。所謂老病死苦。皆人生不能免脫的事。太子聽了這一席話。就如平地落了一聲雷。心裏頓起愁煩。以為人生無論在甚麼地位。無論如何快樂。總離不了病老死等苦。頓時就覺得人生無有趣味。厭世的思想。從此遂發動了。太子又遊至北門。見一人持錫掌缽。在路上緩步徐行。問他是甚麼人。他自稱為沙門弟子。他說「三界擾擾。六道昏昏。能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太子聽了這句話。頓時把愁煩的心緒歡悅了。難解決的問題解決了。自此遂決定出家修行。釋迦為凈飯王之愛子。照世襲法。可以為承繼的人。並且以太子之聰明才力。亦不難統一印度。那知太子既覺悟以後。利祿不足繫其心。嬌妻美妾愛子。亦不能阻其志。(太子十九才出家。已有妻兒。妃名耶輸喉羅。子為羅喉羅。)其為真理犧牲之精神。足以完成他哲學思想。與宗教觀念。是常人不能?望及的。(二)釋迦牟尼佛之思想。與其哲學。釋迦摒去一切榮利。甘心為出世超人。並不是世間之懦弱者。乃世間之最奮勇者。並不是被饑寒所迫而出家。乃是根本之真覺悟。所以釋迦之出家。絕非常人之出家可比。常人如有安富尊榮的歲月過。必不致出家。釋迦乃大不然。當其出家之初。在雪山苦修六年。在此六年中。所衣的不是朝衣朝冠。而是破濫袈裟。所居的已不是玉殿金鑾。而是茅屋土階。所食的不是龍肝鳳膽。而是草根樹皮。所見已不是美女嬌姬。而是荒山野人。這種寂寞而乏趣味的生活。在常人必不能安居。在徹底覺悟的釋迦。並不感著何種困苦。所以當此六年中淨修。以冷眼觀看世人苦樂。對於真理。更有所悟。遂發大慈大悲心。思有以拯濟眾生。在歷史上所謂英雄思想之救世。以慘殺人類為救人類。以人類之血汗。換自己的名譽。不足稱為救世。所謂聖賢思想之敬世。無論其仁義道德之力量能否普及。亦祇實現其現世主義。而不能及於其他。釋迦之志願。則不特求人類有真解脫。一切胎卵濕化之眾生。亦想求其有真正解脫。所以他的無人無我無眾生等之主張。其博物精深。實為一切哲學家。宗教家所不能及。釋迦所以能成他的偉大事業。第一是在能篤信其宗旨之正大。其次在能自覺。惟其能自覺。始能覺他。惟其能篤信。始能篤行。又恐其行信解之有謬。再加以證實。所以釋迦的偉力。是非常雄壯的。心思非常細密的。目的是非常醇正的。而其成功所以亦是非常偉大的。在別的宗教家哲學家。對於異己者。動轍加以攻擊誹謗。其分別心仇?心非常顯明。佛家則不然。其對於印度外道。不過憐愍他們根基淺薄。不遇正法。祇能以正法引導他們。所以佛家第一教義。在啟發人心。其次才講布施持戒因果報應等等。其初度人是相機說法。以為眾生皆有佛性。與佛無異。佛由無明妄想所覆蔽。不能明白。所以佛法首先打破人類虛幻之貪嗔痴愛。洗去世間一切煩惱。凡一切魔王外道弟子。皆能以真理降服其心。所以釋迦所到之處。無論其人之為凶為邪。祇消為說法。便即皈依。蓋天下的真理。皆謂天下人所認承的。祇消有人能?徹底說出。無不欣悅。故佛家的宗教與哲學。固不似其他所謂家。一知半解。自以為神祕。及至立論動輒被人反對。其勢力膨脹時。亦不過在一個民族內活動。或者得少數人之信仰罷了。佛氏則所到處皆為人歡迎。以高尚純潔的香花為供奉。所以釋迦常說。「我所覺了一切諸法。如大地草木葉。為諸眾生所宣說者。如我手中葉。」(見涅槃經。)佛所以得受眾人歡迎的緣故。因為佛嘗說「一切眾皆有佛性。皆得成佛。」(見法華經)這點根蒂。實在眾人都有。不過眾人為一切慾念所惑。不能自覺。佛是已經自覺。又以他的自覺覺人。如像出門在外稍久的人。對於外間的衣服食物習慣了。也不覺得奇特。以為人生衣食本當如此。如果有一位初由家鄉來的朋友。他掌出些家鄉的食品。請我們吃。我們看他所穿的家鄉衣服。又吃著家鄉的飲食。我們心裏。就突然起了感覺。頓時間就會聯想到家鄉本來的一種況味。要不是遇著這同鄉。一定是不容易有這種迅速時感覺。眾人聽說佛法。就不異背誦家鄉的故事。引起人們的回憶。所以人們非常的歡迎他。眾生墜落在這萬惡社會中。不知沉迷到甚麼程度。但沉迷的深淺。自己不知道。佛是早從這沉迷坑內跳出的。他能知道其中的黑幕。他能將過去的境界。向人們申訴。使人們聽了。有「回頭是岸」的思想。但人們沉迷的深淺不同。所以他的說法也不解決。要望他們自覺實非容易。何以故。由眾生不慕佛法之緣故呢。譬如病人。不信醫師之言。不肯服其藥。其病何能癒乎。如果眾生的大問題不能解決。則釋迦出世主義。尚不算得十分完全成功。論起來自釋迦出家。自為己計。已算得了勝利。用不著向世間再來說法。不過他們以大慈大悲為懷。遂不能不作大獅子吼。喚醒眾生。無論其說法傳教的方法。怎樣的不同。有時說的是大乘法。有時說的小乘法。有時說的是因緣生滅法。有時說的是無為無相無生滅無增滅時說。人生於天地間。本無完全煩惱的。也無完全煩惱的人。但是要剩除煩惱。才能達到圓滿。要想圓滿。除非拔去煩惱。若不徹底了脫。則煩惱永無解決之日。釋迦覺得人生死後。又再輪迴六道。何能解決。欲解決煩惱。必須生前把他剩去方得解決。所以他毅然把尊榮的太子拋棄。逃入深山實行其出世主義。解決了煩惱的問題。但是自己雖然覺悟。自己的問題。雖然解決。而眾生尚不覺誤。則眾生的問題。終難解決。眾生要是萬一不覺悟。他們的問題。就是置下等候一萬年。也難望同。總不過想達到度人的主義罷了。
出版者:
崇文社
日期:
出版品發行日期:1930
格式:
文字檔
來源:
臺灣文藝叢誌
語言:
中文
範圍:
臺灣文藝叢誌
管理權: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資訊
常諦(1930)。[釋迦牟尼佛之思想與其哲學(二)]。《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59/29/1c.html(2015/07/21瀏覽)。
直接連結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59/29/1c.html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感謝您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為了讓資料更容易被檢索利用,請選擇和這項數位資源相關的詞彙:
大慈大悲
法華經
獅子吼
涅槃經
佛氏
請填入更適合的關鍵詞
推薦藏品
宗教志
列傳四
列傳七
軍備志
初八日午後二點
列傳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