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豐之大別山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TUZ-320000032793
資料類型:
文字
著作者:
洪月樵
主題與關鍵字:
八州遊記
描述:
內文:安豐之大別山。今亦謂巴山。而小別山今謂長山。在其西南。漢陽之大別山。亦謂魯山。而小別山。今謂漢川之甑山。在其西北。左傳敘吳楚之戰。自小別至大別。無論二別在何地。皆由囊瓦濟漢禦吳言之。方合次第。若吳入郢之路。均須先大別而後至小別也。吳楚之戰多在大別左右。昭二十三年春秋及傳。志吳敗楚及各與國于雞父。亦安豐地也。二十四年吳踵楚於豫章之汭。而滅巢及鐘離。亦不離安豐。   漢時豫章郡治尋陽郡治皆在江北孫策時之取二郡即江北地也。至孫權始移其治於江南以迄今。熟玩漢書三國志及通鑒綱目始瞭然不紊。楚有三豫章。見之於春秋傳。見之於水經注。見之於漢地理志。皆不同處也。春秋傳昭六年。子蕩帥師伐吳。師于豫章。次于乾谿。吳人敗其師於房鐘。昭二十四年。越大夫胥犴勞楚王於豫章之汭。昭三十一年。吳師圍弦。楚司馬救弦及豫章。定二年。楚囊瓦伐吳。師于豫章。吳見舟于豫章。潛師于巢。軍楚師于豫章敗之。遂圍巢克之。定四年。吳伐楚。舍舟于淮汭。自豫章與楚夾漢。此春秋傳之豫章。為淮南漢 東地。在今鳳陽府壽州。為楚東竟也。水經夏水出江津。于江陵縣東南。注云、江津豫章口。又江水條注云。江水又東得豫章口。夏水所通也。西北有豫章岡。水因岡得名。或因楚王豫章臺名。此近郢之豫章。在今荊州府江陵縣地。距漢口五百里。距漢口以東之豫章。九百餘里矣。若前後漢地理志豫章郡。則在今江西南昌府。亦楚地。唐為洪州。與二豫章益風馬牛焉。頗笑張守節作史記正義。于楚世家吳大敗楚於豫章。而曰今洪州。于淮南王傳豫章口而曰彭蠡湖口。似不曾讀春秋傳者。何以為諸王侍讀而著書哉。 再考漢豫章郡屬縣。雖在江南。而郡治及南昌仍在江北即皖城以西近至蘄水地。故漢紀載許劭勸劉繇奔豫章謂豫章北連豫壤。西接荊州。後漢志南昌縣引豫章記云。江淮惟此縣。則南昌為郡治在江北明甚。故孫策取廬江攻江夏即略取豫章由路所經也。後孫權移郡治於江南番君封地。以至於今。是即今南昌府而江北之故治晦矣。   大別山西麓。有浙人所建廣善庵。為浙人厝殯所。然庵甚美麗。非雨花臺殯宮諸寺之比。庵前後並有佛座。故庵分兩向。後繚以牆開旁門。牆下密植細篠。最韶秀。故庵竹頗有名。簷下數樹亭亭。前門西北向。一石路廣而平。循梅子山南下。約一里有半。直達漢陽西關外歸元寺。從山坡往。則相去二里餘。庵新髹漆。朱碧輝煌。客廳廣大。客座精緻。茶果點食。款客亦周。蓋庵住持澄禪和尚。為同行諸君方外友。饒有 雅氣故也。庵舊對石榴花塔。塔在漢陽西北隅節婦墓上。所以表節婦。由來已久。惜其塔今不存。漢陽失一古蹟。而庵前缺一風景。   是時余同盛君望漢陽城而行。至歸元寺。漢陽城之大。殊不及武昌。漢陽市之盛。殊不及漢口。物莫能兩大也。唐為沔州。故賈至秋興亭記。即為沔州刺史賈載作。亭在城後小山。今圮。城內人煙亦稠。城外頗荒曠。余所過舊武試場。今設紗廠。近人家多業挲紗。城猶完全。城中南紀樓。今多建在南門上。自郎官湖之湮。閭閈日 增。城中遂多澇患。然人文薈萃之區。視隔水市藪。究有雅俗之別。加之以興農圃。獎工業。為武漢挹注。亦豈即為蜂腰哉。歸元寺極偉大。在西門外一里。巡撫吳大澂於光緒二十年甲申。重修作記。稱為楚北第一大寺。在漢陽西關外二里。寺創於順治初。至道光再修。辛亥革命。燬其寺旁一所。黎元洪立為修葺。寺殿高廣。室宇宏密。正殿有中左右三座。即中殿又分前中後三座。殿各數十步。或百步。中座之佛。皆丈二金身。環 以五百阿羅漢。自第一至第五百尊者。一尊一龕。各有署名。像五尺高。無一相同。較余蘇州所見五百個尤偉。他所見雖大。多十八羅漢。左旁別一殿。殿後一室奉舍利龕。時時有觀客。余四面窺。舍利竟無光。右轉數處。見一涅槃場。甚廣大。中有火壇。為焚化肉身之所。後有樓閣。閣後有浮屠。為瘞骨處。寺約三百餘間。庖廚倉庾磨礱咸備。客堂禪房廣且多。齋堂備千僧位。如金山寺。門有韋馱。外有鐘鼓樓。庭有小池。
出版者:
簡榮聰
日期:
出版品發行日期:1993
格式:
文字檔
來源:
臺灣文藝叢誌
語言:
中文
範圍:
臺灣文藝叢誌
管理權: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虞衡志
初二日午下
列傳六
天山賦並序
列傳七
過黃河而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