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文徵序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TUZ-010307005343
資料類型:
文字
著作者:
小藩
主題與關鍵字:
臺灣文藝叢誌
描述:
內文:邑人士多以文章鳴海內。如青岳熊相國。燮菴徐司馬。觀川夏編修。類皆雄視一代。駸匕焉登作者之堂。而折其角。其他之妃白儷青。卓然能自成為一家言者。尤指不勝屈。惜代遠年凐。其文多散佚不可考。後進之士。欲彷彿其一二。幾不可得。徐君星槎惄焉傷之。用是旁諮博採。披吟無暇日。竭數年之力。始彙為一帙。凡鄉先生文可傳。傳之可久者。蓋十得八九焉。近將以付剞劂。告予。嗟而嘆曰。天下即一物之微。苟其有益於世。未有散而不聚之理。況文字之不可磨滅者乎。象犀珠玉文貝珍怪之物。當其散於山巔水涯也。則亦與瓦礫等耳。遇有力者搜奇索隱。聚山海之藏。輦而致之於通都大邑之間。而群知寶貴焉。夫物本有用。若令其散而不聚。則亦終溷於山巔水涯。其究也終與無用等。然而天不之許也。或曰。物之始散。而終聚者。以有用故也。奚文字之足比。予曰。文字之為用大矣哉。蓋天地之理。無日不流行於古往今來之間。有一代之事變。即有一代之文字以救之。六經無文字。則無以救三代之失。孔孟無文字。則無以救春秋與戰國之失。後之儒者。雖分門別戶。各有師傅。要其大旨。終不外扶翼世教。挽回人心以言垂訓天下後世而止也。此文字之所以不朽也。秦廢文字。漢以後乃盡矯秦之失。而聖教愈顯。元輕文字。明以後乃盡矯元之失。而儒道大光。孰興孰廢。前事之鑒。亦古今得失之林也。天之愛象犀珠玉文貝。尚不忍其散處無用。負區區生物之心。而謂天之愛文字。不如其愛象犀珠玉文貝也。不亦顛倒狂惑之甚乎。不然吾邑鴻篇巨製。其散漫而無紀者。何可勝道。考古之儒。代有其人。何以竟無過而問之者。今則滄桑之變。尤非昔比矣。風會所趨。未所所極。文字之傳。不絕如縷。過此以往。皆土苴芻狗之類耳。而孰知四百年後。乃有嗜學好古如徐君其人者。吾邑文之待傳者。恆有岌岌不可終日之勢。特不得其人。天乃遲之又久。聽其湮沒而無考。徐君殆即其人歟。從人往風微之日。天特假手於徐君。聚古作者於一堂。其殆文字之靈。有默為呵護者歟。吾得而斷之曰。文字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熱。山川所不能阻。劍戟所不能奪。焚書坑儒之慘。即使再見於今日。而謂能禍吾文字也歟。
出版者:
鄭汝南
日期:
出版品發行日期:大正10年7月15日
格式:
文字檔
來源:
臺灣文藝叢誌
語言:
中文
範圍:
臺灣文藝叢誌
管理權: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雲林寺
連雅堂先生家傳
農業志
入毓粹門
軍備志
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