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馬場氏卵身長角泥蟲

學名:Grouvellinus babai Nomura, 1963

推薦分享

Share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識別碼:0b00000181f55d5b
資料類型:
型式:合集
主題與關鍵字:
學域-大分類:動物-昆蟲類
拉丁界名:Animalia
中文界名:動物界
拉丁門名:Arthropoda
中文門名:節肢動物門
拉丁綱名:Insecta
中文綱名:昆蟲綱
拉丁目名:Coleoptera
中文目名:鞘翅目
拉丁總科名:Dryopoidea
中文總科名:泥蟲總科
拉丁科名:Elmidae
中文科名:長角泥蟲科
拉丁亞科名:Elminae
中文亞科名:長角泥蟲亞科
拉丁族名:Elmini
中文族名:長角泥蟲族
拉丁屬名:Grouvellinus
中文屬名:卵身長角泥蟲屬
拉丁種小名:babai
描述:
種命名者:Nomura
簡介:"動物昆蟲鞘翅目長角泥蟲科Elmidae長角泥蟲亞科Elminae長角泥蟲族Elmini長角泥蟲亞族Elmina馬場氏卵身長角泥蟲馬場氏谷溪泥甲Grouvellinus babai Nomura, 1963 Grouvellinus babai Nomura, 1963 馬場氏卵身長角泥蟲 卵身長腳泥蟲屬(谷溪泥甲屬)(Grouvellinus)的學名是以法國的甲蟲學家A. F. Grouvelle(1843–1917)的姓氏加墜字尾而成。本屬分佈在古北區的亞洲和東方區。成蟲體長在2.8mm以下,體型大致呈卵形,新鮮的個體身上一般帶著微弱的金屬光澤,觸角短而足長,前胸背板兩側靠邊緣處各有一條縱走隆條,翅鞘上有明顯的點刻列。幼蟲呈細長筒狀,腹部背面各節隆起。生活在水流較湍急、底質以卵石(boulder)和圓石(cobble)為主的溪床上,這類環境通常是在溪流上游或中游,水質較為乾淨的溪段。 本屬在臺灣有四種,本種是最常見的一種,體長1.8–2.3mm,全身泛著微弱的古銅色光澤。分佈在臺灣和日本的琉球群島,後者為另一個亞種。在臺灣廣泛分佈於全島低海拔到約1200公尺高的溪流。模式標本採自南投縣能高山。日籍甲蟲學家野村鎮在1963年命名本種時,將種小名babai獻給標本採集者,也就是著名的昆蟲採集家馬場金太郎(Kintaro Baba,1912–1993)。成蟲沒有趨光性。"
食性:雜食
成蟲體型概分:微型﹝0~5mm﹞
口器特徵:咀嚼式﹝Madibulate or Chewing type﹞
翅之數量:二對翅
翅之質地:翅鞘﹝Elytra﹞
足部特色:其他或一般
變態 (Metamorphosis):完全變態﹝Holometabolous﹞
生態:皆水生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昆蟲學
日期:
學名原始發表年代:1963
範圍:
世界地理分布:中華民國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使用聲明:館內公開瀏覽

授權聯絡窗口

鍾舜丞
04-23226940*762
chungnmns@nmns.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