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中洋脊岩漿活動與火成岩

推薦分享

Share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編碼:0b00000181da5432
資料類型:
紀錄類別:地質學習資源
著作者:
作者:莊文星
主題與關鍵字:
主題:地質
描述:
簡介:虧損地函與富化地函
根據板塊構造運動學說,在中洋脊處不斷地有新的岩漿產生。岩漿是由上部地函橄欖岩經部分熔融而產生,而在部分熔融的過程中,大離子的親岩漿元素(如鉀、銣、鋇、鍶、鈾、釷和鑭等)容易自礦物結晶體中釋出,形成岩漿的組成成分。因此殘留之上部地函橄欖岩中,此等元素的含量將逐漸減低。這種相對含量上大離子元素(如鉀、銣、鋇、鍶、鈾、釷、鑭)和87Sr/86Sr較高,而143Nd/144Nd較低的地函稱之為虧損地函。
在隱沒帶,海洋地殼及其上的沈積物,有部分又被帶回地函中,這些物質中大離子元素含量較高。由於此等物質的補充和地函深處上湧的熱液使得較深部的地函,其大離子元素的含量較一般中洋脊淺部地函為高,稱之為富化地函。
換言之,一般正常中洋脊玄武岩母岩漿(N-型)是由虧損地函而來,而熱柱型中洋脊玄武岩(P-型)與海洋島嶼玄武岩之母岩漿則是由富化地函衍生而得(圖1),因此在不同的玄武岩中,元素的含量略有差異(表1)。
 中洋脊的構造
一般典型中洋脊所成的構造剖面如圖3~5所示。
綜合海洋矽質玄武岩的化學特性與中洋脊的構造特徵,就可作為推溯隱沒碰撞帶混同層內含有海洋地殼物質的根據。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http://www.nmns.edu.tw/)
來源:
數位化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岩石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授權聯絡窗口

鍾舜丞
04-23226940*762
chungnmns@nmns.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