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陳和妹打粄

客語拼音:海陸:chin fo moi’gaiˇda+ ban’

名稱:陳和妹打粄客語拼音:海陸:chin fo moi’gaiˇda+ ban’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識別資料:D0-1000402-1112-000134
著作者:
普查人員:范明棋(竹東)
主題與關鍵字:
類別:傳統藝術
種類:生活技藝
飲食技藝
關鍵字:打粄、粢粑、攪粢粑
描述: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陳和妹女士現年74歲,早期住在秀湖村,家裡以前要耕田、種茶,農忙期要10幾個人幫忙,常常要準備點心,慰勞工人,製做粄類可說是,從年青做到老。製作糕、粄類對以前生活來說,是一種應景食品,每個節慶有不一樣的米類加工食品,做為祭典、敬神用(紅粄、米粽、發糕、年糕等),或婚、喪、喜慶等招待客人使用(粢粑較多)。原本製做糕、粄類是因為家裡要用,時代的轉變,現代人都求快速方便,所以,都用買的,陳女士對於所有粄類製作品質穩定,認識她的都會請她製作糕、粄類,轉而成了她的職業。陳女士從事製作粄類買賣已有30多年,中間曾經斷過幾年,後來又因為常有人請她幫忙製作,才又繼續接單製作。平時製作這些米食,都是陳女士和先生兩人製作,孩子都在外工作,也沒興趣學習,偶而會幫忙一下,陳女士夫妻倆也表示,現在年紀越來越大,做到無能為力時,就要退休不做了。
技法流派:除了工具使用現代化機械代工,其餘材料的比例,製作步驟過程按照古法。民國70年以前,陳女士的磨米工具還是用磨石磨米,之後,移居街上後,改以插電式磨米器,減少時間和體力。製作粄類過程為:將米洗淨,浸泡約4小時,倒入磨米器,磨成米漿後,以棉布袋盛裝米漿,袋口綁緊以重石壓至其上,約4小時,乾燥後成粄脆。對於粄的製作,最先是米的選擇,還有製作粄的種類,所需配用其他米的比例。過程中,水份的拿捏,水份太多,製作成品形不好,口感不好。水份太少,會太硬。尤其要製作粄粽、菜包,粄皮更是重要。有些粄類製作中,要將粄脆取一部,煮熟為粄嬤,加入粄脆中搓揉,這樣做出來的皮才會好吃。這次剛好有朋友向陳女士訂客家米食「粢粑」,以「粢粑」為例,它的材料是純糯米,製做法有兩種,一種是粄脆切片蒸熟後,攪粢粑;一種是將粄脆全部放進水裡煮熟後,撈出攪拌成粢粑,這種方式含水量高。陳女士是用蒸熟法製作粢粑,她說這種作法製作的粢粑,較Q軟,水煮法太軟沒Q度。要蒸粄脆時間約1小時,先在蒸籠裡舖上一層布,再舖一層特製的耐熱紙,然後再塗抹厚厚的油,避免粄熟化後黏紙,蒸熟後的粄,倒入桶子裡,開始以機器攪拌均勻(客語:攪粢粑)即可。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臺灣客庄文化數位典藏計畫
日期:
建檔日期:2011-11-17
格式:
數量:1
來源:
客庄文化資源普查資料庫
語言:
中文
範圍:
經度:X:121.092123
緯度:Y:24.723449
所在地:新竹縣 竹東鎮 上舘里
管理權:
客家委員會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