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對抗天敵的武器

推薦分享

Share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編碼:0b00000181e3fea7
資料類型:
紀錄類別:動物學習資源
著作者:
作者:黃文山
主題與關鍵字:
主題:動物
描述:
簡介:  和一般的脊椎動物相比,蠑螈體型較小、速度較緩慢且較為虛弱;具有這些特性的動物多半被認為會快速成熟且較短命;然而蠑螈的壽命卻很長,火蠑螈(Salamandra salamandra)曾有存活達50年的紀錄。在野外,蠑螈及水螈經常受到鼩鼱、鳥類、蛇類、其他的蠑螈,還有甚至甲蟲、蜈蚣及蜘蛛的攻擊。來自這些掠食者的沈重壓力導致其演化出結合了令人厭惡或有毒的皮膚腺體分泌物及其他防禦策略的抗天敵機制。    有些水螈和蠑螈為了保護自己而演化出致命毒素,但在經過調查的案例中,仍有一種或多種蛇類也演化出對毒素的抵抗能力而持續以蠑螈為食。例如,粗皮蠑螈(漬螈屬)具有一種稱為河豚毒素的神經毒素¬,這種毒素以極高的濃度集中在皮膚中。儘管一隻這樣的水螈其所攜帶的毒素足以殺死25,000隻老鼠,這種水螈仍有可能被一隻襪帶蛇(garter snake)吃掉。有些游蛇螈屬(Bolitoglossa)的物種具有未知的神經毒素能在某些蛇類的尾巴上咬一口後就導致其死亡,然而卻還是有數種同域的蛇類以這些毒性極強的蠑螈為食。    因此蛇類對大部分的蠑螈而言成了最危險的掠食者,畢竟有許多物種已演化出對其皮膚分泌物的抵抗能力。多數蠑螈面對蛇類輕拍的舌頭時會有逃跑或擺出防禦姿態的反應。相對地,若當地的蠑螈族群沒有蛇類掠食者(舉例來說,在中美洲的高海拔地區),牠們就不會對蛇類輕拍舌頭的行為有反應。此外,有些熱帶的蠑螈只會在溫度高到蛇類足以活動時才會出現防禦姿態。    火蠑螈已演化出一種獨特的機制來利用蠑螈鹼(samandarine)這種神經毒素及存在於沿著中背線大型腺體的相關毒素。牠們會對這些腺體施加壓力並在受到控制且定向的情況下將毒素噴灑至4公尺(13英呎)那麼遠。噴發的液體在人類身上會導致灼傷及暫時的失明,據推測也能作用於其他掠食者身上。噴灑防禦性毒素這種抗天敵的武器對此物種而言實為一種絕佳的利器。    蠑螈通常會運用一些方式以盡量增強其化學防衛的防禦功效。有些物種在頭部後方能製造難吃分泌物的腺體會聚集起來(腮腺(parotoid gland))。這些物種有些像是星點蠑螈(Ambystoma maculatum)在受攻擊時會把頭部向下彎曲或是對著地面保持平坦而將身體最難吃的部位展現給掠食者看。鈍口螈屬的鈍口螈及水螈的撞頭(head-butting)則屬於較複雜的行為,其中西班牙、葡萄牙及摩洛哥的歐非肋突螈(Sharp-ribbed newt)(肋突螈屬(Pleurodeles))都會出現這種模式。牠們將身體維持在高於地面的位置;頭部向下彎曲並開始擺動頭部後方發育完整的腺體並向著掠食者直衝而去,這種方式對令人厭惡的鼩鼱非常有效。多數物種在進行撞頭行為時會發出聲音,且有些物種的腺體會伴隨著黃色或橘色斑點的亮麗色彩以警告曾遭受攻擊的掠食者。但缺少色彩視覺的掠食者像是鼩鼱,則必須從了解這些蠑螈產生的氣味或發出的聲音來學習經驗。    尾部鞭打是擁有發育完整的尾部肌肉及尾部上表面有毒腺體集中的蠑螈獨有的行為特徵。最好的例子就是虎紋鈍口螈(Tiger salamander(Ambystoma tigrinum))及歐非肋突螈,牠們會對接近中的掠食者強而有力地拍打裝滿分泌物尾巴(一般來說是鼩鼱)。這種行為能吸引了攻擊者注意牠們不好吃並可失去的身體部位。同樣的,在尾巴上表面也常有警告色能讓掠食者建立不愉快的經驗。    許多物種的皮膚腺體雖然集中在細長的尾巴上表面,卻沒有強壯到足以鞭打攻擊者,於是這些物種會使自己的尾巴呈現波浪狀且通常在垂直方向形成,此時牠們的身體會維持靜止不動。這種行為最常見於無肺螈(無肺螈科),牠們甚至能讓自己的尾巴脫落。掠食者進行攻擊後對尾巴產生的不愉快經驗能降低其未來再進行攻擊的可能性。尾巴在主動鞭擊而斷裂後能轉移掠食者的注意力,而蠑螈在順利逃脫後會再長出一條新的尾巴。然而,失去尾巴後的蠑螈勢必要付出代價;牠們不只是失去身體組織,當這些蠑螈之後再次遭受攻擊時影響更大,因為牠們已暫時失去大部分令人厭惡的化學物質且無法跑得像之前那麼快。    有些水螈也能讓尾巴呈現波浪狀,但受到猛烈攻擊時會轉換成牠們這一科特有的「預感反射」(unken reflex)行為:牠們的全身和尾巴會一起維持僵硬不動並將下巴抬高以顯露出底下亮麗的色彩。鳥類很快就知道要避開像是漬螈屬和歐螈屬這些不可食用的物種,牠們的皮膚上表面有著大量的毒腺且擁有深黃到紅色的腹部。有些腹部具有亮麗色彩的水螈(蠑螈屬和瘰螈屬)在遭遇掠食者反覆侵擾時甚至會將背部翻轉以露出腹部。    脊口螈屬(Desmognathus)、泉螈屬(Gyrinophilus)、土螈屬(Pseudotriton)、無肺螈屬(Plethodon)及河溪螈屬(Eurycea)這些模仿者會利用較不可口的物種擁有防禦分泌物的特性而模仿牠們的警戒色。表現出預感反射而靜止不動的蠑螈同樣也有抑制掠食性鳥類攻擊反射的效果,而能減少尚未知悉其模仿對象為不可食用者的鳥類所造成的嚴重傷害。    最引人注目的抗天敵防禦機制就屬歐非肋突螈(肋突螈屬)及琉球棘螈(Spiny Newt)(棘螈屬(Echinotriton))了,牠們除了一般的防禦措施外,當被抓住時,其尖銳、延伸的肋骨尖端能穿透皮膚。琉球棘螈的肋骨尖端甚至會穿過身體側邊增大的腺體而將令人厭惡的皮膚分泌物注入到掠食者口中。    由於這些不屈不撓及適應力極強的掠食者所帶來的壓力,蠑螈已演化出許多用以防禦的化學武器和行為模式,並交錯運用這些方式來有效對抗天敵。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http://www.nmns.edu.tw/)
來源:
數位化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兩生類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授權聯絡窗口

鍾舜丞
04-23226940*762
chungnmns@nmns.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中文名:複雜的繁殖模式
中文名:洞螈、泥狗和水狗(洞螈科)
中文名:鈍口螈(鈍口螈科)
中文名:兩生鯢(兩生鯢科)
中文名:鰻螈(鰻螈科)
中文名:生殖與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