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海神海星

學名:Tethyaster aulophorus

拉丁同物異名:Anthosticte aulophorus

推薦分享

Share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識別碼:0b00000180c8a9f7
資料類型:
型式:合集
紀錄類別:無脊椎動物棘皮知識單元
主題與關鍵字:
學域-大分類:動物-棘皮動物類
拉丁界名:Animalia
中文界名:動物界
拉丁門名:Echinodermata
中文門名:棘皮動物門
拉丁綱名:Asteroidea
中文綱名:海星綱
拉丁目名:Paxillosida
中文目名:柱體目
拉丁科名:Astropectinidae
中文科名:槭海星科
拉丁屬名:Tethyaster
拉丁種小名:aulophorus
描述:
種命名者:Fisher
簡介:"海神海星Tethyaster aulophorus屬於槭海星科Astropectinidae,外型呈星形,上、下均扁平,腕的切面呈長方形。腕數一般為5腕,腕末端的端板明顯。輻長(R)可達11公分,輻長(R)/間幅長(r)=11公分/2.3公分。背板呈小柱體狀,小柱體延伸到腕的末端,腕中線的小柱體較大且稀疏,腕兩側的小柱體較小且呈橫向排列。腕基部的小柱體中央有4~8個狹長顆粒體,周圍有10~25個短鈍小棘。腹板集中在間輻區,排成數列,第一列可達腕的約1/4處,腹板排列方向和下緣板成平行排列。每一腹板完全被許多平臥的扁短棘覆蓋,每一板中間的小棘較大且扁,周圍的小棘較小且尖銳。肛門完全被小柱體覆蓋,外表看不出來。篩板偏於體盤側,周圍被十多個小柱體掩蓋,篩板上有許多細溝。上緣板約65個,上緣板及下緣板明顯對稱,每一上緣板覆有顆粒體,周圍有許多小棘,但板上沒有大棘或扁棘。下緣板幾乎緊臨圍步帶板,上面覆滿平臥的小扁棘,及3~5個長度約0.2~0.3公分長的略大扁棘,這幾個扁棘略排成一列(呈梳狀)。圍步帶板在步帶溝呈三角形凸出,7~12個溝棘呈簇狀,較難看出規則的列狀排列。靠近步帶溝的溝棘較大。步帶溝寬度適度大。管足明顯2列,無吸盤。無叉棘。口板兩片,凸起,上面有許多小棘。口棘約20隻,呈簇狀,從腹面看,口棘呈45度角向上及向前伸向口的中央。動物生活時背面為紅棕色,體盤中央、腕中線、及上緣板顏色較深,腹部顏色淡。乾標本全褪成灰白色。 分布於菲律賓、海南島、台灣西南部。屏東縣東港外海有海神海星的採集記錄,由底拖網採於約150公尺深的沙地。 分布深度約120~180公尺。"
食性:肉食
成體體型概分(直徑或體長):大型(10cm~)
外部輪廓:星芒狀( Star like)
對稱性:兩側對稱(Bilateral symmetrical)
口部位置:朝下(Under)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棘皮動物學
日期:
學名原始發表年代:1954
關聯:
學名原始發表文獻:Clark, A. H. & Clark, A. M. 1954. A revision of the sea-stars of the genus Tethyaster. Smithson. Misc. Collns 122:1-27, 2 figs, 12 pls.
範圍:
台灣分布地點:東港外海
世界地理分布:菲律賓
分布深度:100~400m 淺海區 IV
棲所環境:沙底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使用聲明:館內公開瀏覽

授權聯絡窗口

鍾舜丞
04-23226940*762
chungnmns@nmns.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中文名:費氏櫛肋海星
中文名:多棘槭海星
中文名:鑲邊海星
中文名:費氏櫛肋海星
中文名:鑲邊海星
中文名:多棘槭海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