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部落格
Facebook專頁
ENGLISH
珍藏特展
目錄導覽
技術體驗
成果網站資源
目錄導覽首頁
HOTKEY快速導覽
內容主題
典藏機構
進階搜尋
資源聯盟
首頁
目錄導覽
內容主題
生物
動物界
棘皮動物門
海參綱
楯手目
海參科
知識單元
首頁
目錄導覽
典藏機構與計畫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動物學組
第二期計畫
台灣產棘皮動物及其他罕有研究無脊椎門類知識庫子計畫
知識單元
中文名:醜海參
學名:Holothuria impatiens
拉丁同物異名:Fistularia impatiens
推薦分享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識別碼:0b00000180424575
資料類型:
型式:合集
紀錄類別:無脊椎動物棘皮知識單元
主題與關鍵字:
學域-大分類:動物-棘皮動物類
拉丁界名:Animalia
中文界名:動物界
拉丁門名:Echinodermata
中文門名:棘皮動物門
拉丁綱名:Holothuroidea
中文綱名:海參綱
拉丁目名:Aspidochirotid
中文目名:楯手目
拉丁科名:Holothuriidae
中文科名:海參科
拉丁屬名:Holothuria
中文屬名:海參屬
拉丁種小名:impatiens
描述:
種命名者:Forskal
簡介:"醜海參Holothuria impatiens屬於海參科Holothuriidae,動物呈臘腸形,特別是小個體,大個體後端常膨大。體長一般為150~200mm,直徑約30~40mm。黑褐色或棕色,背部黑褐色斑常呈橫帶狀。具有20隻楯狀觸手。背上疣足粗糙,呈尖瘤狀。腹面顏色較淡。由於醜海參很少移動,腹部管足已不明顯,而且非常稀疏。皮膚內的骨針有桌形體及扣狀體,桌形體底盤緣平滑,呈圓形,有一大中央孔及8個周圍小孔;4立柱發達,塔部適度高,塔頂具一孔及十多個小齒。疣足內支撐的杆狀體彎曲,且兩端及中央膨大,並有數個穿孔。動物生活在潮間帶至水深2公尺的珊瑚礁岩石下及岩縫中,受刺激時緊縮身體卡在岩縫中,不易捕捉。常3~5個體棲息在一起,居維氏器發達,受刺激時易排出,夜間伸出身體前端在礁岩上吃附生的藻類,並吞食細珊瑚沙消化其中有機物。 此物種分布地點在西印度群島,馬斯開里恩群島,東非及馬達加斯加,紅海,阿拉伯東南部,波斯灣,馬爾地夫地區,錫蘭地區,孟加拉灣,印度東部,澳洲北部,菲律賓群島,日本南部及中國南部,南太平洋群島,夏威夷群島。為印度─西太平洋常見種。在台灣地區則在南部墾丁的岩礁海域較常見。"
成體體型概分(直徑或體長):大型(10cm~)
外部輪廓:臘腸或蠕蟲狀(Sausage like or worm like)
骨骼排列:骨針狀(Spicules or Ossicles)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棘皮動物學
日期:
學名原始發表年代:1775
關聯:
學名原始發表文獻:Forskaal, P., 1775. Descriptiones animalium, avium, amphibiorum, piscium, insectorum, vermium, Havniae, Carsten Niebuhr: 1-164. 1 carte.
範圍:
台灣分布地點:墾丁
世界地理分布:西印度群島
分布深度:0~1m 潮間帶及潮池
分布海拔高度:-2
棲所環境:珊瑚礁區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使用聲明:館內公開瀏覽
授權聯絡窗口
鍾舜丞
04-23226940*762
chungnmns@nmns.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資訊
作者不詳(1775)。[中文名:醜海參]。《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5c/68/c6.html(2024/01/03瀏覽)。
直接連結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5c/68/c6.html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感謝您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為了讓資料更容易被檢索利用,請選擇和這項數位資源相關的詞彙:
波斯灣
有機物
珊瑚沙
海參屬
海參科
請填入更適合的關鍵詞
推薦藏品
中文名:蕩皮參
中文名:虎紋參
中文名:中華海參
中文名:褐斑白尼參
中文名:豹斑海參
中文名:格皮氏海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