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部落格
Facebook專頁
ENGLISH
珍藏特展
目錄導覽
技術體驗
成果網站資源
目錄導覽首頁
HOTKEY快速導覽
內容主題
典藏機構
進階搜尋
資源聯盟
首頁
目錄導覽
內容主題
生物
動物界
棘皮動物門
海參綱
楯手目
海參科
知識單元
首頁
目錄導覽
典藏機構與計畫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動物學組
第二期計畫
台灣產棘皮動物及其他罕有研究無脊椎門類知識庫子計畫
知識單元
中文名:棕環參
中文別名:棕環海參
學名:Holothuria fuscocinerea
拉丁同物異名:Holothuria curiosa
推薦分享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識別碼:0b00000180424572
資料類型:
型式:合集
紀錄類別:無脊椎動物棘皮知識單元
主題與關鍵字:
學域-大分類:動物-棘皮動物類
拉丁界名:Animalia
中文界名:動物界
拉丁門名:Echinodermata
中文門名:棘皮動物門
拉丁綱名:Holothuroidea
中文綱名:海參綱
拉丁目名:Aspidochirotid
中文目名:楯手目
拉丁科名:Holothuriidae
中文科名:海參科
拉丁屬名:Holothuria
中文屬名:海參屬
拉丁種小名:fuscocinerea
描述:
種命名者:Jaeger
簡介:"棕環參Holothuria fuscocinerea又叫棕環海參,屬於海參科Holothuriidae,動物呈臘腸形,體壁柔軟,體長一般為200mm,直徑約35mm。口偏於腹面。觸手楯狀,共有20隻。一般體色為褐色或黑褐色,但背上具有大塊深褐色斑塊,肛門周圍亦為較黑的黑褐色,肛門周圍有5組細疣。管足集中於腹部,顏色較背部顏色淡。背部散生許多疣足。管足及疣足基部均有一小圈黑色環,為本種海參重要特徵,此種環即便是在保存很久的酒精標本上,仍然很明顯。骨針主要為桌形體及扣狀體,桌形體不完整,變化大,底盤具一大穿孔,周圍具0~6個小穿孔,底盤徑30~40μ;塔部大多不完整。扣狀體具各種型式,多不完整,一般中間具狹長孔,且此狹長孔周圍並未癒合,形成裂縫。扣狀體長25~50μ。動物生活在珊瑚礁海域潮間帶及水深3公尺以內的亞潮帶,白天躲在岩石下,晚上才出來覓食,吞食珊瑚沙以其中的有機物及細菌為食。居維氏器發達,受刺激時易排出黏絲。廣東有漁民曾把該物種加工成乾海參出售,叫"石參",但體壁很薄,食用價值很小。 在世界上的分布地點為馬斯開里恩群島、東非及馬達加斯加、紅海、錫蘭地區、孟加拉灣、印度東部、澳洲北部、菲律賓群島、日本南部及中國南部、南太平洋群島。為印度-西太平洋常見種。臺灣地區則在墾丁萬里桐及澎湖石滬區夜間常見。 "
成體體型概分(直徑或體長):大型(10cm~)
外部輪廓:臘腸或蠕蟲狀(Sausage like or worm like)
骨骼排列:骨針狀(Spicules or Ossicles)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棘皮動物學
日期:
學名原始發表年代:1833
關聯:
學名原始發表文獻:Jaeger, G. F. 1833. Die Holothuriis. Turici: 1-40, 3 pls.
範圍:
台灣分布地點:墾丁萬里桐
世界地理分布:馬斯開里恩群島
分布深度:1~3m 沿岸淺水區
分布海拔高度:-3
棲所環境:珊瑚礁區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使用聲明:館內公開瀏覽
授權聯絡窗口
鍾舜丞
04-23226940*762
chungnmns@nmns.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資訊
作者不詳(1833)。[中文名:棕環參]。《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5c/68/c3.html(2024/01/03瀏覽)。
直接連結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5c/68/c3.html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感謝您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為了讓資料更容易被檢索利用,請選擇和這項數位資源相關的詞彙:
海參科
有機物
珊瑚沙
海參屬
海參
請填入更適合的關鍵詞
推薦藏品
中文名:黃疣海參
中文名:黑海參
中文名:蛇目白尼參
中文名:黑赤星海參
中文名:米氏海參
中文名:黑乳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