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齒棘皮海燕

學名:Disasterina odontacantha

推薦分享

Share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識別碼:0b0000018040498a
資料類型:
型式:合集
紀錄類別:無脊椎動物棘皮知識單元
主題與關鍵字:
學域-大分類:動物-棘皮動物類
拉丁界名:Animalia
中文界名:動物界
拉丁門名:Echinodermata
中文門名:棘皮動物門
拉丁綱名:Asteroidea
中文綱名:海星綱
拉丁目名:Valvatida
中文目名:瓣棘海星目
拉丁科名:Asterinidae
中文科名:海燕科
拉丁屬名:Disasterina
中文屬名:皮海星屬
拉丁種小名:odontacantha
描述:
種命名者:Liao
簡介:"齒棘皮海燕Disasterina odontacantha屬於海燕科Asterinidae,具有5腕,腕長為1.6公分,輻長(R)與間輻長(r)的比值為16.5 mm/7.0mm 。背部呈土黃色,邊緣棘上有藍紫色斑。腹面呈淡土黃色,腹板的小刺上有藍色皮膜,使得動物腹面有許多藍色斑,尤其是腹緣最明顯。胃常外翻,以沙地表面的有機物為食。有很好的保護色,體色常與其所在的背景物相似。身體上覆有厚皮膚,生活時體壁柔軟,不像一般海星那樣地粗澀。每個腹板上有一個小棘,步帶棘大多3個一組,有皮膜相連。亞步帶棘較為大型,一個一組,管足呈現明顯二縱列。口棘不發達,無亞口棘是本種最大的特色。肛門位於體盤中央,周圍呈現藍紫色,並且被十幾隻的小棘所包圍。具有篩板一個,上面有呈輻射狀排列的細凹槽及小孔。體盤中央有10個長條狀骨板圍呈圓形,並有兩個大骨板交叉指向間輻區,各與五塊不規則的大骨板聯結,大骨板之間有許多小骨片聯結成網狀。以上的這些大小骨片在濕標本中被厚皮膚所掩蓋,不易觀察到,但在乾標本中卻十分明顯。動物的身體邊緣水平伸出,上有3~4個水平排列的小棘。口板後有一尚未鈣化的皮膜區,上有數塊小骨片。乾標本為淡棕色,體盤區顏色較深,身體邊緣較薄,腕中線及體盤均明顯隆起。該物種生活在水深2公尺的潮池中,基底多沙及珊瑚碎片,為夜行性動物。以沙地上的小型附著性無脊椎動物為食。 目前僅有一隻個體採於臺灣南部珊瑚礁區,並且全世界僅在西沙群島及台灣南部的南灣有記錄。數量稀少,所以特別珍貴。 "
食性:肉食
成體體型概分(直徑或體長):中小型(1cm~5cm)
外部輪廓:星芒狀( Star like)
對稱性:兩側對稱(Bilateral symmetrical)
口部位置:朝下(Under)
骨骼排列:網狀(Net like)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棘皮動物學
日期:
學名原始發表年代:1980
範圍:
台灣分布地點:西沙群島
世界地理分布:台灣
分布深度:1~3m 沿岸淺水區
棲所環境:珊瑚礁區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使用聲明:館內公開瀏覽

授權聯絡窗口

鍾舜丞
04-23226940*762
chungnmns@nmns.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中文名:擬淺盤步小海燕
中文名:花冠海燕
中文名:紊亂海燕
中文名:直齒海燕
中文名:伯頓海燕
中文名:刺腕蠍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