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刺腕蠍海燕

中文別名:裂殖小海燕、刺腕蠍海燕

學名:Nepanthia belcheri

拉丁同物異名:Asterina (Nepanthia) belcheri

推薦分享

Share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識別碼:0b00000180404987
資料類型:
型式:合集
紀錄類別:無脊椎動物棘皮知識單元
主題與關鍵字:
學域-大分類:動物-棘皮動物類
拉丁界名:Animalia
中文界名:動物界
拉丁門名:Echinodermata
中文門名:棘皮動物門
拉丁綱名:Asteroidea
中文綱名:海星綱
拉丁目名:Valvatida
中文目名:瓣棘海星目
拉丁科名:Asterinidae
中文科名:海燕科
拉丁屬名:Nepanthia
中文屬名:尼斑海燕屬
拉丁種小名:belcheri
描述:
種命名者:Perrier
簡介:"刺腕蠍海燕Nepanthia belcheri又名貝氏尼斑海燕或裂殖小海燕,屬於海燕科Asterinidae,為一種小型海星,6~7隻腕,其中數隻腕較大,顯示可行無性生殖。腕指狀,腕的橫切面略呈圓形,腕末端的端板很明顯。背板新月型,呈覆瓦狀排列,上面覆蓋細棘。3 個標本的輻長(R)與間輻長(r)的比值分別為 18/4 mm,13/4 mm,15/3.5 mm。皮鰓單個出現,孔大,僅存在於背面,腹面無皮鰓。篩板 1 到多個,通常兩腕之間就夾有一個篩板,少數個體無篩板。口板兩片,狹小,每片上面約有10個小棘。口棘12~16個,圍著口板排成一列。腹板呈縱向及橫向規則排列,上面覆有許多細棘。溝棘 3~4 列,第一列溝棘6~8個一組,溝棘比腹板上的細棘較大且鈍。生活時顏色很雜,有淡紅色或淡棕色斑,和基底顏色相近,有很好的保護色。動物吸附在珊瑚礁海域低潮線的石縫間,主要吸附在珊瑚碎片上,以珊瑚上面附著的微生物為食。會以無性生殖的方式來增殖,如果偶有出現則通常數量都會相當龐大。 在世界上,主要是分佈在孟加拉灣、印度東部、澳洲北部、菲律賓群島、日本南部及中國南部等地區的海域。台灣地區目前僅在澎湖縣赤崁村有分佈。 "
食性:雜食
成體體型概分(直徑或體長):中小型(1cm~5cm)
外部輪廓:星芒狀( Star like)
對稱性:輻射對稱(Radial symmetrical)
口部位置:朝下(Under)
骨骼排列:覆瓦狀(Roof tiles like)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棘皮動物學
日期:
學名原始發表年代:1875
關聯:
學名原始發表文獻:Perrier, E. (1875). Révision de la Collection de Stellérides du Muséum d’Histoire Naturelle de Paris. Paris: C.Reinwald et Cie 384 pp. [320, 240] [also published in Arch. Zool. ].
範圍:
台灣分布地點:澎湖縣赤崁村
世界地理分布:孟加拉灣、印度東部、澳洲北部、菲律賓群島、日本南部及中國南部等地區的海域
分布深度:1~3m 沿岸淺水區
棲所環境:珊瑚礁區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使用聲明:館內公開瀏覽

授權聯絡窗口

鍾舜丞
04-23226940*762
chungnmns@nmns.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中文名:紊亂海燕
中文名:伯頓海燕
中文名:直齒海燕
中文名:擬淺盤步小海燕
中文名:花冠海燕
中文名:齒棘皮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