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伯頓海燕

學名:Asterina burtoni

推薦分享

Share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識別碼:0b00000180404986
資料類型:
型式:合集
紀錄類別:無脊椎動物棘皮知識單元
主題與關鍵字:
學域-大分類:動物-棘皮動物類
拉丁界名:Animalia
中文界名:動物界
拉丁門名:Echinodermata
中文門名:棘皮動物門
拉丁綱名:Asteroidea
中文綱名:海星綱
拉丁目名:Valvatida
中文目名:瓣棘海星目
拉丁科名:Asterinidae
中文科名:海燕科
拉丁屬名: Asterina
中文屬名:海燕屬
拉丁種小名:burtoni
描述:
種命名者:Gray
簡介:"伯頓海燕Asterina burtoni屬於海燕科Asterinidae,為一種小型海星,具有7~8腕,會行分裂生殖,所以只有1~2隻腕正常發育,其他腕較短小,如果發育良好,動物體呈星形,腕長可達1公分。背板呈覆瓦狀排列,上面有許多透明細棘。體緣的下緣板上密佈著小棘。皮鰓孔大,集中在體盤中央及輻部中央,可延伸到腕的末端,腕部約有7縱列,腹部沒有皮鰓。腕的末端有一個端板。腹板明顯凸出,排成4縱列,每一腹板上有3~5個透明細棘。口棘10~12個,排成一列。溝棘5~7個一組(大多7個),排成一列,呈梳狀,中間的較大較長。第二溝棘3~5個一組。二個口板上也各有一簇細棘,數目為3~5個,肛門及篩板均不見。輻長(R)與間輻長(r)的比值為9.4mm/5.0mm。以附著在岩礁上的小型生物為食,有高頻率的分裂生殖,所有標本均有大小不等的腕,並且在腕尚未長完全時,就可再進行分裂生殖。生活於水深3~10米珊瑚礁海域的死珊瑚骨骼縫隙中,特別是軸孔珊瑚。可能以礁岩上附著微細藻類及小型生物為食。 為印度─西太平洋常見種。在台灣全島的岩礁海岸也偶爾可見,例如:南灣、萬里桐均有發現。 "
食性:雜食
成體體型概分(直徑或體長):中小型(1cm~5cm)
外部輪廓:星芒狀( Star like)
對稱性:兩側對稱(Bilateral symmetrical)
口部位置:朝下(Under)
骨骼排列:覆瓦狀(Roof tiles like)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棘皮動物學
日期:
學名原始發表年代:1840
關聯:
學名原始發表文獻:Clark, H.L. (1946). The echinoderm fauna of Australia. Its composition and its origin. Carnegie Inst. Wash. Publ. 566: 1-567 (also as Asterina burtoni Gray, 1840)
範圍:
台灣分布地點:南灣
世界地理分布:印度-西太平洋
分布深度:3~20m 淺海區 I
棲所環境:珊瑚礁區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使用聲明:館內公開瀏覽

授權聯絡窗口

鍾舜丞
04-23226940*762
chungnmns@nmns.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中文名:紊亂海燕
中文名:直齒海燕
中文名:齒棘皮海燕
中文名:擬淺盤步小海燕
中文名:刺腕蠍海燕
中文名:花冠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