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小波紋蛇目蝶

中文別名:小波紋蛇目蝶

學名:Ypthima baldus zodina Fruhstorfer, 1911

推薦分享

Share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識別碼:0b00000181941937
資料類型:
型式:合集
主題與關鍵字:
學域-大分類:動物-昆蟲類
拉丁界名:Animalia
中文界名:動物界
拉丁門名:Arthropoda
中文門名:節肢動物門
拉丁綱名:Insecta
中文綱名:昆蟲綱
拉丁亞綱名:Pterygota
中文亞綱名:有翅亞綱
拉丁目名:Lepidoptera
中文目名:鱗翅目
拉丁總科名:Papilionoidea
中文總科名:鳳蝶總科
拉丁科名:Nymphalidae
中文科名:蛺蝶科
拉丁亞科名:Satyrinae
中文亞科名:眼蝶亞科
拉丁族名:Satyrini
中文族名:眼蝶族
拉丁屬名:Ypthima
拉丁種小名:baldus
拉丁亞種名:zodina
描述:
種命名者:Fruhstorfer
亞種命名者:Fruhstorfer
簡介:"動物昆蟲鱗翅目蝴蝶蝶蛺蝶眼蝶小波紋蛇目蝶小波眼蝶擬六目蝶鏈紋眼蝶瞿眼蝶Ypthima baldus zodina Fruhstorfer, 1911 小波紋蛇目蝶 Ypthima baldus zodina Fruhstorfer, 1911 Ypthima baldus zodina Fruhstorfer, 1911小波紋蛇目蝶,又名小波眼蝶、瞿眼蝶、擬六目蝶、鏈紋眼蝶。 在台灣的波眼蝶中小波紋蛇目蝶是比較小的種類,在後翅腹面上具三群眼斑是本種識別的特徵之一,只有大藏波紋蛇目蝶(Y. okurai Okano)在體型大小與斑紋上與其相似,但是後者後翅腹面底色較為明亮,白色波紋較明顯,此外,大藏波紋蛇目蝶的分布較狹隘且數量遠較本種少。卵為淡青綠色,呈球形,上有類似柑橘皮的淺刻紋。幼蟲頭 部灰褐色,長有一對短突起;體色枯黃色,體背中央線顏色稍深,側面有一條白色縱走紋,體表密佈灰白色短毛,腹部末端背面有一對錐狀的短突起。蛹為懸蛹。成蟲前翅長約15-20 mm。雄蝶雙翅背面底色皆為褐色,前翅外側近翅端有一枚明顯眼斑,後翅則有兩枚眼斑,有些個體會有另外一枚小眼斑。前翅腹面近外緣有一枚大型眼紋,後翅則有六枚,分為三群,濕季型者每群眼斑兩兩相連,以中間群的眼斑最大,後群的最小,而乾季個體的眼斑一般會縮小到兩兩分離,甚至變得很不起眼。前、後翅腹面密佈黃白色波紋。乾季眼斑消退情況在翅腹面非常顯著,但是在背面的眼斑變化則不明顯。雌蝶與雄蝶類似,但翅背面底色稍淺,且前翅背面的眼紋較大。 本種為小型蝶類。Y. baldus (F.)分布於喜馬拉雅、中國、緬甸、中南半島、馬來半島、蘇門達臘、婆羅洲、台灣、菲律賓等地,台灣的族群被視為特有亞種,普遍分布於全島平地到2000公尺左右的山區,以及綠島、蘭嶼等離島 ,為一年多代物種。成蟲於多種環境中活動,如闊葉森林內、森林邊緣、草原、荒地等,飛行緩慢;喜訪花,也會吸食地面或岩壁上的水分。幼蟲取食禾本科的兩耳草、柳葉箬等植物。蛹懸吊於寄主或鄰近植物葉片或莖桿上(濱野,1986﹔李,1990;張,1999;徐,2002;李與王,2007)。"
食性:植食
口器特徵:曲管式﹝虹吸式﹞﹝Siphoning type﹞
翅之數量:二對翅
變態 (Metamorphosis):完全變態﹝Holometabolous﹞
生態:皆陸生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昆蟲學
日期:
學名原始發表年代:1911
範圍:
世界地理分布:臺灣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使用聲明:館內公開瀏覽

授權聯絡窗口

鍾舜丞
04-23226940*762
chungnmns@nmns.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中文名:永澤蛇目蝶
中文名:大白斑蝶 (綠島亞種)
中文名:琉球紫蛺蝶
中文名:白蛺蝶
中文名:平山三線蝶
中文名:單環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