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持漢學策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TUZ-510101030637
資料類型:
文字
著作者:
王文德
主題與關鍵字:
崇文社文集(1)
描述:
內文:維持漢學策 臺南王文德 夫一代之廢興。必有一代之文學。以相與消長於其間。典謨訓誥鉅。製煌煌。實開漢學之祖。迨秦焚書。而漢學一阨。漢革秦敝。文教大興。名儒輩出。而漢學稱極盛焉。由漢而唐。以詩賦取士。而經義轉湮。至於大宋。治教休明。於是程氏兩夫子出。倡道河南。上以接經聖之傳。下以作後儒之範。道學之賴以不墜者久矣。自宋而下。以迄元明。綿綿延延。數百餘載。降至於今。文成波靡。學鮮淵源。典籍空懸。老成彫謝。漢學誠有岌岌不可終日之勢。然有此後生小子。朝夕諷誦。亦未始非蒙泉之賴以發生也。何意併其文而欲廢之。是廢道統也。國無道。何以立。人無道。何以存。是不可不急起而維持之。俾之罔有或替焉。顧或 者謂漢學之維持難矣。當此運會所趨。惟以各國語言文字為最。故讀漢文五車。不及識國語一二。況臺灣新隸版圖。且國語之未遑。何漢文之暇講。則欲維持於其間者。惟視在上之方針所向。非在野之儒生所能為力。不知治亂安危。匹夫有責。文章性道。名教之防。吾儒雖未能振興於一時。亦何不可維持於萬一。且漢學專門。帝國有校。政府非不重視漢文也。特以急所先而緩所後耳。所以書房設立。受認可者亦多。誠以家庭教育。實與國黌並行而不悖。苟吾輩共起而扶翼之。想政府當亦欣然樂從也。然則欲維持之。其道維何。一在師傅。師道之尊卑。實文學之興替。鴻儒碩彥。方足為後學楷模。若猶是以訛傳訛。則不廢與廢等。數十年而後。將有因一文一義。而聚訟不休者矣。必也組織漢文教育會。招集遠近塾師。一月一小會。三月一大會。小會以研究教授之法。大會以考取經術之光。或論文。或考義。以勵後進者勵先生。斯有賢師者。自有益友。而魯魚亥豕無譏焉。此擇師之所必要也一在父兄。凡為父兄者。宜使子弟親師就傅。不可任其逸居無教。以流為放蕩之尤。故公學之暇。必令溫習經書。畢業以還。亦可潛心子史。由淺而深。以期宏博。他日考試。本漢文以譒譯國語。庶幾誤解差謬之說。如此、則國語之一助。亦漢學之一助也。此父兄之教所以必謹也。一在青年有志。欲圖事業之發展。宜思漢學之普存。蓋言語未達。文字可通。倘欲雄飛南洋群島。而書札往來。非漢文不能通用。即英語英文。亦近世所尚。然無漢學粗通。亦難升入高等學校。是漢學用之華夏而有餘。行之蠻貊而不足也。此青年有志者。所宜急講也。一在有力社會。蓋社會之振興。端資道德。漢學實道德之源。故欲興道德。必興漢學。欲興漢學。必募集社會之有力者。按月寄附。徵文獎賞。一以扶正教於千秋。一以延正學於一線。而斯文未墜。何至文獻之無徵。其道在人。自有大小之分識。是社會固賴漢學以興。漢學實賴社會以永也。此欲維持者。不得不望有力之社會也。夫有此數者。策勵之。輔翼之。雖未必聖經賢傳之旨。燦然復明於世。而俗儒記誦。尚可為異日考證之資。不然唐虞三代之遺。漢唐宋元之盛。諸子百家之學。泯焉無存。撫墜緒之茫茫。集百端而遙感。不禁為漢學危。兼為道統惜也。僕不敏。處此危亡絕續之交。愧乏補救之術。略陳管見。以當芻蕘。是亦於無可如何者。作亡羊補牢之想也。先哲有靈。庶亦諒余之苦心哉。  
出版者:
鄭汝南
日期:
出版品發行日期:大正8年1月1日
格式:
文字檔
來源:
臺灣文藝叢誌
語言:
中文
範圍:
臺灣文藝叢誌
管理權: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列傳五
「雅堂先生餘集」序
虞衡志
虞衡志
刑法志
列傳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