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堂先生餘集」序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TUZ-210000020971
資料類型:
文字
著作者:
連方瑀
主題與關鍵字:
雅堂先生餘集
描述:
內文:連橫先生,字武公,號劍花,又號雅堂,臺灣臺南人,外子連戰先生之先祖父也。先生在世,五十有九年,纂通史,修詩乘,其平生著作,多已付梓,所餘者「讀墨十說」、「中國文字學上之古代社會」等手稿;及「大陸遊記」、「臺灣贅談」二札而已。惟部份「臺灣贅談」已刊於「雅言」、「臺灣漫錄」「臺灣史跡志」、「臺南古跡志」、「番俗摭聞」中。今為求其連貫性,併收入「雅堂先生餘集」內。 是稿也,厚可盈篋,民國二十二年雅堂先生親攜至上海。二十五年,先生棄養於上海,稿件乃全部由家翁定一先生保存,並攜往西安。抗戰時期,顛沛流離,行旅倥傯之際,稿件仍未稍損。民國三十二年,翁姑遷居重慶,稿件亦隨往置重慶。逾二年,抗戰勝利,臺灣光復,翁姑乃奉先生遺骨及遺稿,經上海返回故里。民國五十四年,瑀歸連門,暇時與外子連戰先生共同整理,試補遺缺,至今年四月始畢。 「大陸遊記」為先生於民國元年至三年遠遊大陸時所著,後曾刊載於臺南新報。先生一生,雖以述史著書為己任,並已成就萬古千秋之業,而其職業則實為新聞記者。先生年方弱冠,即入臺澎日報主編漢文部,勤寫作,習日文,以廣知識。越二年,先生攜眷至廈門,創辦福建日日新報,當時正值同盟會初成,先生常撰文排滿而鼓吹革命,並嘗言:「報紙為輿論之母,一國之消長繫焉。」同盟會人閱報大喜,特派閩人林竹痴來廈門,擬改福建日日新報為同盟會機關報。黨國元老馮自由先生嘗言雅堂先生為國民黨最資深之報人之一,其原因蓋在此。後以該報言論激烈,早為清廷所注意,某次於先生理髮時,祕遣人捕之,幸獲通報,乃得躲避。其後,清人復向日本駐廈門領事館抗議,報館遂遭封閉。先生無法,唯有攜眷回臺。嗟呼!先生以一介文弱書生,身遭亡國割地之痛,而其民族意識特強,既反日,又抗清;於是清廷捕之,日寇逼之,天下之大,幾無容身之處。其處境之艱難,其衷心之鬱塞,可想而知矣! 先生返臺後,曾先後主臺南新報及臺灣新聞漢文部,並修臺灣通史,長達七年。然自謂「連橫久居東海,鬱鬱不樂,既病且殆,思欲遠遊大陸,以舒其抑塞憤懣之氣。」且「以民國初建,革新氣象,煥然可觀,則此行必有所得。」乃於民國元年三月,以子女家事相託夫人沈氏,長揖而去。屐痕所及,共十一省,歷時三年。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並主編華僑雜誌及新吉林報。以其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錄記成「大陸遊記」。 先生既以新聞記者為職業,「大陸遊記」一札,名為遊記,實則包羅萬象。而語多明快犀利,感觸敏銳,言辭中肯,莊諧兼之。而其愛國家愛民族之意識,溢乎文中,讀之令人奮慨不已。 先生大陸之遊,以上海為中心,為華僑聯合會主持報務,暇時則四出遊覽。曾南過浙江,北渡黃河,西溯長江,東出山海關。先生甚愛西湖,曰:「西湖山水之勝,出於天然,猶美人之不事雕飾也。」並以書告沈太夫人,謂他日將偕隱西湖,悠然物外,共樂天機。且附詩一首云: 一春舊夢散如煙,三月桃花撲酒船,他日移家湖上住,青山青史各千年。(大陸詩草) 此宿願至民國十五年方得實現,惜未幾北伐軍起,「移家湖上」之夢復告破碎。 民國二年初,先生有燕趙之行。是行也,先生由滬上取道浦口,經曲阜、泰山等地至天津。在天津參觀模範小學,於北地文武合一之教育方式,推崇備至。後至北京,出入華僑選舉會,競選華僑代表。當選後,獲大總統袁世凱接見。並遊當地名勝,所至多有詠嘆,切時切地,可歌可泣。瑀曰:「先生實乃性情中人也!」 居京兩月,復擬作塞外遊,但「京友無肯偕往者,余於是攜一襆被,珥一筆,持一杖,以作張家口之行。」此行,先生乘京張鐵路,出居庸關,俯瞰萬里長城,嘆其氣象雄偉。且大漠風光,山高水長,棗花桐葉,駱駝成群,與江南景物迴異,先生望之,趣味盎然。未幾,至張家口。先生住張家口,對蒙人觀察入微,進而憂其生聚教訓,處心可謂仁厚矣!其後,本欲往庫倫,然以蒙地未平,游匪四出。乃罷! 未久,先生又循京漢鐵路而下,過蘆溝橋、保定,而謁廉頗墓。見墓已傾頹,感喟不已,曰:「余謂中國人尚古金石書插,嗜之甚深,而於古人之史跡,反多置之不問。棟宇之建,俎豆之禮,其所祀者乃為不可知之神仙,而所謂英雄烈士者,多在存亡之間。且舉其名而不識焉,烏乎亦可哀矣!」可見先生愛惜歷史古跡之一斑。可痛!今日大陸沉淪,祖宗廬墓,多為匪寇所掘,何處覓史?何處尋跡?惟有回首神州,血淚交流而已!後先生又往望都,謁堯母慶都氏之墓,再過滹沱河,訪石家莊,足跡遍至黃河流域及長江沿岸。過黃河時,先生稱「黃河之險言者咋舌」。遂據歷史記載,詳考古代黃河泛濫之因,又參考西方荷蘭,再言治水之法。凡其所考,無不心細如髮,其所言,則目光如炬,可垂教於今。至長江時,見長江「光景絕佳,舟行甚樂,兩岸青山,若遠若近,蓋天地鍾靈之氣也」又登黃鶴樓,去武昌,「武昌為首義之地,而壯夫烈士角難之場也。」再至漢口、漢陽,登大別山,謁禹王宮。再買舟至江西,過南昌,遊琵琶亭故址。惟時值新春,細柳新浦,綠波一色,未見楓葉荻花耳。後走安徽,過安慶,泊蕪湖,歷鎮江而返回滬上。 先生於滬上華僑聯合會中,日日讀書撰報,言論十分廣泛,且其見解精闢。如其論國民黨曰:「國民黨為同盟會所改造,合併數黨,孫中山主之。其黨人有激進漸進二派,然多有守有為之士,冒危難,捐生死,以流血而購自由者也。故人多負氣尚義俠,輕利祿,以排斥官僚。」其論政府云:「國者,集人而成者也。今中國衰弱,論者皆咎政府,然政府亦人也,非有特賦之智能也。是故人人而善,則政府莫不善。……蓋政府者所代表人民之意思,而為其所應為而已。」「夫部婁不能生良木,磽瘠不能育嘉禾,植物且然,況於人乎?況於建設政府乎?」以上所言,皆用意真摯,而情韻不匱。其論僑務云:「華僑之受虐於外人也久矣。」「然團結甚固,知愛宗邦。」華僑響應革命尤力,「民軍起,慷慨捐輸,前後計數十萬金。及聞南京政府成,爭樹青天白日旗,歡呼萬歲。」民國初建,華僑先未有參政權,但先生認為「新邦肇造,固有待於華僑。」於是華僑聯合會力爭之,而「參議院中華僑得六人焉」。由此可見,近百年來華僑之重要,及其關心國是,先生實為最早顧及者之一。先生又倡科學,除舊習,破迷信。以為舊習不改,則積惡長存。並謂:「夫國之興亡,在人而不在天,蓋人之所為者有實,而天之所寓者無形。故曰:人定勝天,又曰:天助自助者。」此等言論,六十年後,依然嶄新合理,令後輩讀之,彌加敬佩。先生又論劇曰:「夫劇者活史也。」「孔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余曰:劇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蓋劇者史也,文章之優美者也,而輓近作者,不諗其義,鬼神盜賊,仕官幽情,粉墨登場,目迷神眩,是驅一世之人心於怪癖劫奪利祿淫亂之地。」是故:「欲隆國家者自政法,欲善政法者自社會,欲新社會者自演劇,治之本也,化之原也。」瑀嘆曰:「噫!今日從事影劇電視等工作者,能從此言而自期自勉乎?誠亦可悲也!」先生又最早創男女平等說,嘗言:「夫政治之原,造端夫婦,族制之化,肇立家人。婚姻之禮正,而後家齊,國治而天下平也。」「同此體魄,同此靈魂,男女豈殊種哉?」「欲求國國之平等,先求君民之平等,欲求君民之平等,先求男女之平等。」又曰:「女子參政為文明國之所爭,然女子參政,需有學識。」是則綜觀先生所倡之「女權」,與今日之「新女性運動」迴異。先生主張女子主倫理,正婚姻,齊家庭,而後有學者,可以服務於社會也。瑀不肖,願以先祖父遺訓銘記於心,敬奉翁姑,教養子女,並溫故知新,俾日後效力國家社會,以聊慰先生在天之靈也! 民國二年,宋教仁於上海遇刺,國民黨群情大憤,國內騷擾,如蜩如螗,南北戰爭,勢在難免。當其危急時,先生在華僑聯合會中,日以函電告海外。而華僑之以書函相問者,先生旦夕覆答,致腕為之酸,乃嘆曰:「華人之無政黨道德,亦可見矣!」 未幾,先生應新吉林報之聘,遠赴關外,擬靜觀國內之變。是行也,先生經奉天、遼陽,觀日俄戰爭之遺跡。惟沙場風雲,已無可尋;僅白山黑水無言相對耳。復參觀覺羅氏故宮,賞盡稀世珍玩,嘆為觀止。而宮中藏書,浩瀚如海,先生擇有關臺灣歷史者記之,蓋先生於遊歷中亦未敢或忘其修史之職責也。又於奉天陳列館中,流連竟日,詳閱關外產物;遊記中娓娓道來,可謂文質彬彬。後經長春,渡松花江至吉林。 先生在吉林,曾略事遨遊;朝至龍潭之山,夕泛松花之水,並至巴爾虎門外以詩弔熊成基烈士。後南方討袁聲起,先生為新吉林報撰文,痛議國是,該報遂被禁。先生不得已,乃與日人兒玉多一另刊『邊聲』,以持公論。並自謂:「當時關內民報悉被摧殘,莫敢一言是非,而『邊聲』遂得大試飛躍,遠至滇蜀。」然「邊聲」亦遭袁氏忌,數度命外交使節向當地駐日領事交涉。後討袁失敗,吉林有紀東流者,謀起兵,事洩被戮。先生為文弔之,以為熊成基之後。其時秋風颯颯,萬木飄零。嗟呼!寂寞江山,能不嗚咽? 是年冬,朔風起兮,雨雪紛飛;塞上風光,無限凄冷,「邊聲」終不免於停刊之厄運。先生遂於吉林閉戶讀書,年餘而歸,「大陸遊記」,至此完稿。 先生處憂亂之世,懷耿介之志,而才高識遠,是以遊記全文,充滿憂國憂民之心,孤臣孽子之情,讀之令人油然而生故國之思。今臺灣雖已光復,然神州沉淪,生靈塗炭,先生地下有知,必然痛心唏噓。瑀等後輩,惟有日夜祝禱,以期早日光復河山,使日月重光,而先生於九泉下亦能瞑目矣! 民國十七年,先生為抗議日人禁止本省同胞使用閩南語,乃於臺北市太平町(今延平北路),創辦『雅堂書局』,專售中國書刊文具。日本官方施以壓力,書局業務自難開展,先生艱苦經營,同時埋首著作,自民國十八年起,陸續完成「讀墨十說」、「臺灣贅談」、「中國文字學上之古代社會」等稿,以期延續中國文化於日人統治之下。 先生自幼聰穎,勤奮好學;於詩書禮樂春秋等儒學,造詣頗深;人或稱其以儒立身。然於儒家外,先生獨崇墨子,蓋喜其兼愛,尚賢,尚同也。尚賢者,可謂賢人政治,尚同者,可謂民主政治。由此可見,先生處世之道,兼有儒家之謙謙君子風,與墨家救世愛人之思想。二者相融,遂成愛國家,愛民族,愛同胞,愛自由,愛平等之凜然胸襟。 「臺灣贅談」中所記載者皆為臺灣地方文物語言。先生或詮釋,或考證,探究其與中原文化之關係淵源。先生嘗言:「余臺灣人也,能操臺灣之語,而不能書臺灣語之字,且不能明臺灣之義,余深自愧。」(臺灣考釋序一),故「臺灣贅談」開卷即闡:「臺灣之名,不知何義,或言大灣,或曰臺員,或曰大宛,方言之微異爾……顧聞之故老,謂臺灣原為埋怨,明代漳泉之人來者每為瘴癘所苦,居者多病死不得歸,故以埋怨名之,志痛也。而後人以為不祥,改稱臺灣。」又寫其故居臺南馬兵營謂:「馬兵營在寧南坊,為鄭氏駐軍之地,古木鬱蒼,境絕清悶。」馬兵營後為日人強收作地方法院。先生有過故廬詩云:「海上燕雲涕淚多,劫灰零亂感如何,馬兵營外蕭蕭柳,夢雨斜陽不忍過。」國破家毀之情,令人不忍卒讀。先生又考臺灣之語,謂臺灣之語,別具典雅,特舉數例,尋其辭源,出於西漢。則臺語對中國文化之保存,與有功焉。其他如延平祠、國姓井、國姓莊、阿公店、日月潭、曾文溪、北投、淡水、艋舺、劍潭、各地祠廟,並臺灣之奇花異木、民間習俗、聖女林默娘、林爽文、朱一貴之役、霧峰林氏、愛玉凍、野牛、荔枝、文旦……等,凡有歷史淵源者,先生莫不追撫前塵,爰摭舊文,網羅遺缺,而吮毫伸紙。每成一篇,則「投筆起舞,荊妻瀹茗,潤我剛腸,稚子進煙,助余幽思。」先生性情之率真可見矣!故其論人物,記山川,詠事跡,皆出於自然,毫纖悉臻其妙。而其中鄉土之情,家國之愛,更充分流露,遂成高逸夷澹之文。 民國十八年,「雅堂書局」終因受日方壓力,「店前寂寞,無一顧客」,不得已而停業。先生乃專攻新出甲骨文、金文,博引旁徵,又欲藉甲文、金文及大篆、小篆而貫通之,以研究周以前之社會狀態。因著手撰述「中國文字學上之古代社會」,曾寄書友人,自謂:「此書告成,不獨於文字學上別有見解,而於歷史學上亦有貢獻。」「中國文字學上之古代社會」中有臺灣之成語九,皆以古例詮釋,典雅樸拙。單字四十七,皆考其源由,遠溯及三皇五帝,並由文字之成因推想上古社會之生活方式。於中國上古史研究之貢獻,不可謂不大。而先生於蒐羅臺灣文獻之餘,尤念念不忘發揚中國五千年歷史文化之苦心孤詣,亦可瞭然矣! 先生畢生與翰墨為伍,著作等身,其大部分作品已於民國五十三年由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收輯入臺灣文獻叢刊,今「雅堂先生餘集」出版,則先生畢生所書,當無遺漏矣!瑀不才,僅在此將本集略加概述,期能有助於世人對先生人格學識之充分了解也! 中華民國六十二年六月二十八日 連方瑀謹序於天母寓所
出版者:
連橫
日期:
出版品發行日期:1974
格式:
文字檔
來源:
臺灣文藝叢誌
語言:
中文
範圍:
臺灣文藝叢誌
管理權: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富順宋芸子太史育仁
右筆記
生平紀要
古今詩話菁華
古今詩話菁華(四)
宗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