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治議上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TUZ-420000031606
資料類型:
文字
著作者:
佚名
主題與關鍵字:
臺灣文藝叢誌
描述:
內文:  天下事有求治而未必治者,未有不求治而能治者也,吏之不治,如士之不學,農之不田,商之不貨殖。商不貨殖,謂惰商,士不好學謂疲士,農不力田謂惰農,吏不求治謂蠹吏也。求治之事無他,憂勸之而已,憂勤之事無他,撫字之而已,撫字之道四,而分之者十,撫字之道四,而統之者一,何也?勸農也,省刑也,弭盜也,敦教也。   古者井田與學校並重,謂教化之本在士,而民食之天在農,農足而盜可止,農足而賦可充,政可舉,教可行也。故兩漢有力田之科,蓋猶行三代之道,今則無勸之者矣,勸農不必在春省秋省,道在有以寬其力而舉其事,今之增賦,防農者也,今之催科,擾農者也,增賦已成,不可復改,而催科則為政者所能善全也。毋過迫促,毋多繁役,毋妄拘繫。過迫促則農有剜肉之哀,多繁役則農有悉索之苦,妄拘繫則農有破家之憂,此當有以全之也。然有以全其力,又當有以舉其事,何也?農之苦在賦重,猶可以為生,農之苦在歲荒,則無以自養,故勸農尤宜興水利,吾邑水潦不時,溝洫之潰敗甚易,田有一荒再荒者矣,田有屢荒者矣,田荒於下,賦絀於上,不徒餒民也,故有心為民,當以時循視村鄉,令被災者報,仿周禮遂人之政,修溝洫濬畎澮,畜洩有方,早潦有備,則水利興而農無憂可免流離,可止盜賊,可減積逋,一舉而三善具焉,其水利未通之處,則因民之力,而官為之興,蓋吾邑荒蕪未墾之地尚多也。天地有大利,而民自生也,天地有遺利,而官為生之,吾臺灣膏壤之區,有耕而無織,布帛桑麻,仰之遠方,亦政之大缺,邇來加賦之後,民利竭,地力盡,農夫之困,竊謂可以蠶桑紓之也。夫衣食均為日用,耕織井為大綱,寒至而求衣,猶飢至而求食,人不能無飢,歲不能無寒,御飢者菽粟,御寒者布帛。古者帝親耕,后親織,示民先也。今臺灣豈可無示之乎?況臺灣婦女,城邑之家,多習刺繡,鄉村之地多與 耕,誠移其刺繡之工。習機絲,移其 耕之力習組織,其為利尤厚也。然非上有以倡之,則民獨而不能舉事,不習而難行。昔左文襄帥閩時,嘗設蠶桑局矣,惜駐節不久,旋移他處,故惠政至今猶缺,苟有心為民者,為之請於在上,舉而興之,以織之豐,助耕之歉,則織勸而耕亦勸,樂利未之有涯耳。   刑罰者,斧斤也,草木受雨露則榮,受霜雪則折,民被德惠則懷,被刑罰則痛。刑者,聖人不得已而用之,故刑不可不省也。然使梟獍之日出,請張之日來,方治不暇,何刑之得省,不知鷹鸇可化鸞鳳,鬼蜮原畏神明,父子之訟,天性可感,兄弟之訟,禮義可回,患在上無勸諭之道耳。昔仇覽作主簿,化陳元於立談之頃,卒為孝子。夫至於不孝之刑可省,而無事不可省矣。若夫險健之人好為傾陷之端,而能明吾視聰吾聽使無情者,不得盡其辭,亦非不可化,至於不可化而後刑,雖刑亦省也。然欲省刑罰,必須清案牘,簿書委積,呼號擯斥,名為省事,實則冤抑,至於經年積案,漫不加理,反為胥役漁利之門,事愈多而聽愈難,則強欺弱眾,暴寡哀籲,日至於轅門,聲息難聞於堂上,其為稗政,亦不少也。故有心為民者,日坐堂皇,許民自達,門丁無把持之權,衙役無抑索弊,隨訟隨理,久而無事,官有暇日,民無怨氣,則可以治事之才,徐而施教,徐而修政,問百姓之疾苦,為太平之佳話,豈不優於怠惰為哉!邇來盜賊紛行,聚眾出沒,乘夜剽掠,夜集曉散,集而為賊,散而仍民,十餘年來竟無法以弭之,將謂民風之僥悍,與緝捕之無術,與教養之未盡歟。竊謂古來無不可治之賊,亦無不可化之賊,治賊者如張敞、張綱、韓延壽是也,化賊者如龔遂、郭汲、賈琮是也,賊之難弭,因官如傳舍,又無寔心,為政之人,故蔓延如斯耳,欲弭之之道,當以三法待之,一求賊,一防賊,一感賊也。求賊之法,暗設耳目,明懸購賞,偵賊之蹤,擣賊之巢,捕快者既為捕賊之役,當認真以督之,予以賞罰以鼓舞之,不可用則易之,循比責之具文,作恫喝之聲威,堂前恐懼,腦後置之,均無益於求賊也。求之急,則賊逃,欲求其人,不可使外間傳其名,當有心腹可信之。夫手足可恃之任,不然有誣良為盜者矣。兵勇者防賊者也,賊之往來無畏,游揚自如,則以兵勇未嘗躡賊之蹤,邀賊之路也。兵勇而不敢拒賊,與無兵勇同,不可不戒飭之,有兵勇之處,宜嚴其律令,無兵勇之處,宜增其汛守。猛虎在山林,樵木不采,兵猶虎也,盜猶鼠也,虎不可以無威,兵豈可以無用,昏夜之賊而不敢追,假使一旦地方有警,將若之何?故訓兵以防盜,訓兵亦以備敵也。然日與盜賊為難,盜賊滋多,吾術將窮,非政之體,亦非惠之心也,古人遇變修省閉閣思過,故恆覺無事,吾之治有賊必有可以致賊之治善政事以感之焉,無取其脂膏,無擾其井里,無妨其農事,無窮其衣食,我為善,我之吏,我之胥役,防其為不善焉;我為廉,我之吏、我之胥役,防其為不廉焉。得一賊而思以化之,不可化而泣以誅之,以我之仁,感彼之暴,民猶有願悖其上者,是盛世之頑也,抑亦鮮矣。於是不可不敦教化也。   教化之事,上自士人,下及椎魯,皆當以曉諭之也。立為二法焉,一行之於庠序,一行之於井邑,行之於庠序者,官親與之講貫,勉以正誼明道,勗以修己及物,植其根柢而除其錮習,則庠序風氣蒸蒸日上,可以寖為風俗之美。行之於井邑者,擇其父老而使之董勸,於月吉農時之暇,集其子弟而語之倫理,官以下鄉時而或省之助其告誡焉。或就其地之塾師,資其薪米,而邀之講先正格言,宣聖諭廣訓,俾其知倫常、識義理、曉法律,雖不必盡能領悟而行之,必有補於風化者,是亦古人讀邦法之遺也。為政者不可有鄙夷其民之思,官視之賤,則被以賤自待,官視之愚,則彼以愚自輕,既愚且賤,未有不忍於為非者,不可不為之培也。然有是數者之法,而行之既久,不能收效者,則必行政之人,無其心以寔之也。有寔心乃有寔政,有寔政,乃有實效,吾謂統之以一者此也。   在上之人,出邇見遠,樞機之發,千里應之,心在是則惠在是,惠在是則民從之亦在是,故有人往風微而百世下思之涕泣者,則其至誠有以淪浹於人也,而不然者,有徒見其擾也。故同一兵也,或將之而見功,或將之而見敗,則所以用之者異也;為政亦猶是也,有寔心然後有吏治,有吏治然後有風俗,憂勤之,撫字之,吏治不美,而風俗美者,未之有也,寔心不立,而吏治立者,亦未之有也,維求治者察之。
出版者:
簡榮聰
日期:
出版品發行日期:1993
格式:
文字檔
來源:
臺灣文藝叢誌
語言:
中文
範圍:
臺灣文藝叢誌
管理權: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盛京賦
「雅堂先生餘集」序
下龍門臨伊水
軍備志
澎湖處大海之中
列傳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