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龍門臨伊水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TUZ-320000032814
資料類型:
文字
著作者:
洪月樵
主題與關鍵字:
八州遊記
描述:
內文:下龍門臨伊水。是時石高水落。踏河石登浮橋。即陟香山。其石磴作斜坡。不分等級。數百踵步而至寺門。香山寺西對賓陽洞。皆有兵駐守。以筆與談。幸皆得入寺。因山作四成。并乾隆御碑亭殆五成。香山寺與九老堂在中層。榱棟丹□。猶鮮明不敗。九老堂屏有後人書樂天自撰記。御碑亭有高宗二五律。寺之規模宏大。遠非龍門可比。齋廚禪房。有憑山架屋者。有穴山為室者。望對面龍門。山壁立千尺。上下佛洞。密如蜂窠。至 此始覺萬佛山名不虛。俯望伊水。潏潏從闕下過。水源遠自然耳。與洛水向背分流。千里南來。蜿蜒若長虹。北則北邙山連廣武山。如城垣。龍門之石雖巖巖。自香山上可低而視之矣。東望嵩山七十二峰。分明如畫。岡巒重疊。陘峴起伏。連延至香山。或遠為空中之雲。或近為海中之濤。洵洛南之大觀哉。   北魏自孝文帝遷都洛陽。至宣武帝五年為正始元年。魏書始紀帝幸伊闕。然不書佛寺也。想是亦必有寺 院。以供遊幸之駐蹕。故不書即日還宮。觀釋老志載宣武景明初。先已?大長秋準代京靈巖寺石窟。鑿伊闕山石窟。頂去地三百十尺。後改就百尺。可知已。迨明帝熙平二年。書皇太后幸伊闕石窟寺。即日還宮。而伊闕之佛寺。始見於此。蓋由胡靈太后因其姑以尼道薦已入宮。以至為太后。故崇奉釋氏。伊闕寺之極盛。必在是時。然神龜二年。羽林軍焚將軍張?第。猶今民國之兵變矣。而太后猶幸嵩高山。賀六渾所以歎大亂將至也。太后又幸闕口溫水雞頭山。則別見之后妃傳中。孝昌二年書帝幸南石窟寺。即日還宮。計明帝自四歲 踐祚。至是十七歲。母子間已生嫌隙。同幸與否。未可知也。南石窟即伊闕石窟。謂之南者。對北魏代都武周縣武周山之石窟而言也。魏故都在平城。即漢高被困之白登。屬雁門。武周在其西三十里。清屬大同府朔州。後分置朔平府。屬左雲縣雲岡堡。北石窟寺之興。在孝文帝父獻文帝世。水經注所謂武州川水。又東南流。水側有石祗洹舍。並諸窟室。比邱尼所居。東轉逕靈巖南。鑿石開山。因巖結構。山堂水殿。 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目新眺。世法所希者也。余頗怪酈道元親睹兩石窟之勝。阮錄北石窟於□水條。乃不錄南石窟於伊水下。是亦一疏矣。當時北石窟高至二百餘尺。石佛大至七十尺。卻非南窟可及。然伊闕山水實勝之。迄北窟就荒。南窟猶有餘飾。則未知後來為何耳。孝武帝二年。車駕幸高石窟靈巖寺。越日又幸靈巖寺散施。謂之靈巖者。以武周靈巖方伊闕也。總言之。謂之石巖寺。分言之。謂之靈巖寺。潛溪寺。伊闕石窟。雖 悉鑿西壁。然大寺則必建東山之奧區。余又怪唐武后畏長安之崇。長在洛陽。則胡充華之冶蹤。宜為武媚孃所豔羨。乃則天紀。數書其上嵩山。遊緱嶺。入子晉廟。而不聞其至伊闕。豈以其近郊而遺之歟。武照淫惡。百倍胡靈。竟得靦然祔廟。不受沈河之誅。是亦天道之不可知者矣。   龍門山在唐有奉先寺。杜工部前遊作天闕象緯逼之詩。又有龍門驛。故後遊有龍門橫野斷二句。朝發汝海東。暮棲龍門中。水寒夕波急。木落秋山空。則李白秋夜宿龍門香山寺詩也。白樂天再分司洛中。拜河南尹。退居洛陽履道坊。建石樓於香山。遂以香山著名。故遊香山寺。浴石樓潭屢見 其集中。又寓居山中。所謂家醞滿缾書滿架。半移生計入香山也。然卜居香山。宿香山寺。歸香山寺。在香山寫真。固每著之於詩。即龍門山。白集亦數數道之。嘗在龍門送別皇甫澤州。又與斐晉公期宿龍門。又過龍門堰。汎龍門潭。則白公雖居香山。實未嘗忘龍門山。然古時統名龍門山。後因香山寺。遂名東為香山。西為龍門。觀白公記云。洛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游觀之勝。香山首焉。最要者在香山。則修香山寺。而愛龍門則鑿八節灘。蓋龍門潭之南。有九峭石之險。號八節灘。船筏過者。輒遭破壞。大為?師之苦。白公時七十三歲。與僧悲智。合力經營鑿去。大為後人利濟。若 夫龍門有堰。則伊水收陂田之利。惜今不見矣。九老堂有記而無圖。亦宜補之。初白樂天與胡杲、吉皎、劉真、盧真、鄭據、張渾為七老。後添入僧如滿年九十五。李元爽年一百三十六。為九老。因而作圖。香山詩有闕塞碧巖巖。伊水清潺潺句。本集及全唐詩。皆?作關塞。不知闕塞乃地名也。白公墓在香山寺東北山上。約千步。余在節孝坊下望之。其傍一亭。亭下似有碑。   劉長卿龍門八?。有福公塔遠公龕。今不見。至於水東渡水西渡。則系伊水東西。
出版者:
簡榮聰
日期:
出版品發行日期:1993
格式:
文字檔
來源:
臺灣文藝叢誌
語言:
中文
範圍:
臺灣文藝叢誌
管理權: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天山賦並序
臺灣詩社記
維持漢學策
列傳五
撫墾志
生平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