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問隨筆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TUZ-360000025801
資料類型:
文字
著作者:
常諦
主題與關鍵字:
鳴鼓集 四五集合編
描述:
內文:余嘗聞儒佛一理。初未詳信。以為謬說。後來略究佛經。方信斯言之不謬。至於昨夜友來訪。談及宗教之事。謂余曰。論語云。「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君見棄儒治國齊家之道。而就釋之寂默無為之說。何乃爾乎。余曰。惜乎先生之說。夫儒與佛本乎一體。其所異者。年代相遠。地土懸殊。風俗民化。各各不同耳。孔子住於列國時代。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果非逢機說法。隨病與葯。提倡齊家治國之道。何能定君臣之禮。制父子之義也哉。而擇氏出乎天竺。其時代國泰民安。專心宏揚出世之道。固當然之理。有何不是。然孔子雖提倡治世之道。亦未嘗不著意乎寂寞無為之理。秘而不顯者。因未得其人。人不堪受斯道故也。據子貢云「夫子之文章 可得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孔子又曰「子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 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誰謂孔子。異於寂寞無為乎。且釋迦曾說「仁王護國經」專注治國齊家之道。亦未嘗異乎孔子。友聞之。若有所。少刻又曰。君言雖是。但我尚未十分頓釋狐疑。敢問釋氏之襌定。儒亦有斯道乎。余曰。襌者非深山枯坐。閉目觀心之襌。夫襌也者。對境無心(無妄心非無真心)八風不動(八風即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所謂行也襌。坐也襌。語默動靜體安然。未有時刻違其真心。如儒家所謂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由斯觀之。儒亦有襌歟。君未詳悉。待余細述之。佛之「發菩提心」。即儒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也。儒之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一節。釋之「正觀正思維正語」正身。儒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之四絕。即佛之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之四相 儒之「仁愛」即佛之「茲悲」儒之克己復禮。即佛之「捨妄歸真」儒云「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即佛說一毫孔含十方界。入一微塵。儒之「知止」即佛之「止觀」儒之「仁」即佛之「不殺」儒之「義」即佛之「不盜」儒之「禮」即佛之「不邪淫」儒之「智」即佛之「不妄」儒之「信」即佛之「戒」儒之「中道」即佛之「第一義」(中者不偏 一者不二 語異意同)儒云「人而無信 。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軌。其何以行之哉」佛謂「信為道源功德。毋長養一切諸善根。欲成就出世法。非信莫能入」孔子「三十而立」即佛之「定」「四十而不惑」即佛之「慧」「五十而知天命」即佛之「悟」儒之「朝聞道 。夕死可矣」即佛之「為法妄軀」儒之曾參聞「一貫」而曰唯。即佛之。迦葉見「枯花」而微笑。儒云「道不遠人 人之為道而遠人」即佛之說「佛即是心 莫向外求而自失」。儒云君子之道「費而隱」又曰「天下之大也。入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即佛說「此妙明心性。無形可見 無聲可聞。包含十方無始終。無內外」儒之「至誠」即佛之「無妄」儒云「萬物皆備於我矣」即佛之「天上天下 唯我獨尊」儒之文與質。即佛之「體與相」儒佛之理相符如是。何堪妄分親疏也哉。而儒門之理。余之所不能忘。且更加工著意精究之何棄之有。時友人聞竟。連聲諾諾辭去。悲夫世間一般耳食之流。未諳教旨往往直以儒佛之異殊不知聖人設教隨譏說法事相有別其理性則一也。
出版者:
崇文社
日期:
出版品發行日期:1930
格式:
文字檔
來源:
臺灣文藝叢誌
語言:
中文
範圍:
臺灣文藝叢誌
管理權: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三點十分
列傳一
虞衡志
列傳七
初八日午後二點
列傳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