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二十五日十點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TUZ-320000032833
資料類型:
文字
著作者:
洪月樵
主題與關鍵字:
八州遊記
描述:
內文:九月二十五日十點,乘車入徐州府城,距城一二里,先過老黃河,河上石橋闊三丈有半,長十四、五丈,兩邊施大石欄,新刻花紋,及「邳圯並峙灞岸同工」八大字於左右,為民國八年修,一通路自東?西,闊四五丈,長四 里,自城外至津浦車站,中填細石,兩邊別鋪大石,各闊四尺,比中路高一尺,作行人之路,如中路之長,洵大工也。 是時秋深水落,而河中暢流,尚非細條之水,兩岸闊處,尚數倍於河中,想見舊時河身之大,惟淤土日高,岸畔多有築室其間者,蓋自黃河北徙,徐民不虞其復至矣。徐州自古為汴泗交流之地,素少河患,迨黃河南徙,出其城下,而水害乃日劇,然黃河入淮,尚分三道,一自歸德至宿遷,曰白河,一自中牟至荊山,曰渦河,一自 開封至徐州小浮橋,曰汴河;弘治間渦白二源湮,而徐州乃獨受其害,余歷考黃河入淮之由,《通鑑》稱其始。於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然《史記》漢武元光中,河決瓠子,溝洫志載武帝作歌有「淮泗滿」之句,則漢初先一入淮矣;太宗時河決滑州,至彭城入淮,彭城古大彭國,即徐州城也,太宗發丁夫軍卒十有數萬塞之,神宗熙寧十年,河大決澶州,即《春秋》襄二十年,諸侯盟于澶淵之地,今開州也,遂分二派,一合北清河入海,一合南 清河入淮,北清河即古濟水,南清河即古泗水,過徐州之水也,越年乃塞決口,至改元元豐之四年,更築河隄,南宋光宗紹熙五年,為金章宗明昌五年,河決金之陽武,一入海,一入淮,自是南行不復能塞矣。元時屢決而淤,至順帝十八年,為至正十一年,決至碭山縣之安山,延及濟南河間,乃以賈魯為總治河防使,塞北決河,濬南河故道,故今自鄭州以東,歸德以南,到處有賈魯河之名,即由是役,而「挑動黃河天下反」之謠,亦在是時也。 河自南宋後,南北分流,既而北流日弱,南流日強,至洪武二十四年暴決原武,漫東平之安山,而及碭山,於是賈魯河淤,而會通河亦淤,河由壽州正陽鎮,全入於淮矣。永樂九年,雖濬祥符縣賈魯河故道,仍是導河南行,迄於萬曆之潘季馴,康熙之靳輔,乾隆以後之河臣,均是導河合淮,使不奔潰,即慶安瀾。徐州當黃流之衝,而有汴渠為之槽,泗水二洪為之壑,當日之汪洋澎湃,苟欲鼇梁起陸,則不如滎澤之河橋九 百八十丈者,亦當如濼口河橋五百有餘丈而後可,夫豈今日十四、五丈之石梁所得而徘徊度哉!至正二十六年,《元史》雖紀黃河北徙,仍是決流,而非大徙,蓋河之入淮七百有餘年,直至咸豐三年,北決蘭儀銅瓦廂,而後全河挾大清河以入海,而淮始得專其瀆,徐州之民,無魚?之患矣,然而善其後者,尚須賴人力以補天功,不然,捲土重來,未可知也。大清河即北清河(亦即濟河謂濟絕者非也),徐州之汴河,今徐人稱老黃河矣。 徐州城亦大,內外郭亦雄整,西南北三樓,俱已修築塗飾,惟東門樓未修,全城上下,俱砌大石,大街小街僻路亦然,路上鋪石,延自古代,歷久稍不盡平,然街路其闊(或二丈,或丈餘),不礙行也。余自東門大街,經數橫街,過江北第一樓(亦稱鼓樓),樓在街中,下如城門,恰與武昌南樓宛爾相同,而大過之。街上見常平倉,規制亦廣,門有守兵,時欲訪快哉亭,先見夫子廟,爰入瞻仰,乃亦有兵駐焉,名勝處處駐兵,並此亦駐兵,攘奪之武夫,不獨無 法無天,抑亦無眼耳口鼻矣,廟制反不及臺灣前清之宏壯,今又廢墜,惟不至如鄭州之掃地耳,學校亦亦無江南河南各府之多,江北尚武之風,即此可見。既而到城東南隅,見一地甚高聳,其下壘石壁似臺,其上列峙樓亭甚美,四隅有石磴可登,有扁懸「景蘇堂」三大字,則快哉亭之後方也,而亦有兵駐守其左右大門,進與之商,似得許可,爰即入瞻其前樓,望其四面,按蘇東坡有二快哉亭,其一在黃州赤壁山上, 乃知徐州後,以詩獄謫黃州團練副使,為黃令張夢得建亭而名,其一在此,乃司憲李邦直即唐薛能陽春亭址所建,而坡名之者也。
出版者:
簡榮聰
日期:
出版品發行日期:1993
格式:
文字檔
來源:
臺灣文藝叢誌
語言:
中文
範圍:
臺灣文藝叢誌
管理權: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列傳二
農業志
過黃河而北
疆域志
獨立紀
城池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