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二十日九點四十分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TUZ-320000032812
資料類型:
文字
著作者:
洪月樵
主題與關鍵字:
八州遊記
描述:
內文:九月二十日九點四十分。僱一馬車。一洋式腕車。洛陽之車皆鮮美。二車趨向洛城南三十里伊闕。   伊闕者。東西兩山相對。伊水流其中。自西南而東北。如闕門也。東闕為香山。西闕龍門山。乃嵩山之支派。香山尤與嵩山相連延。則其尾也。遊者多稱龍門山。實與香山相對峙也。左傳昭二十二年。晉為敬王取子朝前城。京相璠謂即洛陽西南五十里伊闕外前亭。余按伊闕距今洛陽無五十里。或謂前亭乎。抑或古之洛城歟。昭二十六年。晉 師納敬王。使女寬守闕塞。即伊闕之塞。定六年。鄭人為子朝伐闕外。即伊闕之外。定七年。晉師侵鄭。所謂報伊闕也。或稱伊闕口。或稱伊闕山。為出入秦閒道。故周策及楚世家。秦攻魏。犀武白起攻韓皆出伊闕也。而通鑑載周君引六國銳師。亦由伊闕攻秦。明史謂龍門為世俗之稱。不知漢傅毅反杜篤論都賦。早云因龍門以暢化。開伊闕以達聰矣。今伊闕仍為洛陽險隘。左壁黃初四年石銘。右壁元康五年石銘。今不見。   伊闕山在洛陽南迤西。余自城外。車初向東行。過仁惠橋。轉正南過一樓。遠見太室少室二嶽山。聳立天半。城外路初平坦。後多阬坎。皆牛馬車所轢。歲久有深於溝洫者。行約四五里。渡洛水。又度一小水。當自龍門山流來。 水畔多有人專候背負過客。蓋渡舟不能到淺處也。城南有大石橋曰洛陽橋。即天津橋。其處則渡洛之最便利者。然非東門伊闕路所經。又五里過一渠頗大。渠水東流。石橋西畔一大石碑。署古洛莽渠四大字。戰國策載東周欲為田。西周不下水。蘇子說西周君下水。彼時之東周在鞏。西周秉政在洛陽。或即是等渠矣。再行二三里。又過二渠。大亦相若。此等渠在吳地不足數。在臺灣亦到處有之。然在地高土燥井田已廢之豫 境。則為瑞水矣。又一二里過一觀音閣。又過一關帝閣。閣下並圓洞如城門。上乃立小閣。奉神像。此為他處所不見。後至徐州山東岱上乃數見。關帝閣畔。別有俞文公祠。   行共十五六里。碑云在南門外十五里。至關林。過離區小市集。即見古柏參天。紅牆數百丈。大如城。東西門立二大坊。坊三門。蓋昔曹操以厚禮葬關帝首處。後世建陵立殿。歷代增修。故規制不減洪武陵。而墓樹之古茂。廟貌之輝煌。在今日遠非孝陵所得比也。紅牆內四圍皆老柏。殿 後陵上柏尤高密。上有亭。下立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陵十五字碑。陵北有巨堆。短牆設柵。為葬元深隧。別有八角亭。立漢壽亭侯墓碑。正陵前置大石案。大鐵爐。最前一大石坊。坊三門。上署萬曆二十六年甲辰。近侍內承運提督河南礦務太監奉?監修立。又一大坊一門。為康熙三十五年丙申三韓高某立。陵廟在本朝則順治十七年庚子。康熙四年二十四年。乾隆五十七年辛亥。並至嘉慶。皆有增修。 最近光緒三十三年丁未之修。則因庚子西狩。辛丑兩宮返駕。駐蹕洛陽。于此謁陵。而有是命。並有記文在壁。其工事之大者。莫如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知縣馬恕原名懿費至七百萬錢。前此丁亥與參將徐炳堂倡修。又先費三百五十萬。二次共修正殿拜殿二殿正殿執圭。此戎裝。二侍同。像一丈餘。三殿中殿讀春秋。東室臥像。西室秉燭。啟聖祠。五虎殿。張侯殿。廣生陵。寢殿。均南向。殿外至大門。砌石作大馳道。施石欄。左右鐘鼓樓。對面舞臺。陵廟各列石狻猊。 廟堧之大。足容三千人。碑記稱為東都一大保障。不虛也。碑文。聯文。扁額。不可勝錄。馬君云辛丑。癸卯。河決開封。甲辰始大稔。得以鳩貲修繕。當到殿估工之時。隱微處苦難視。忽神光炯射。無微不照。眾目咸睹。洛中無巨材。購於關中。紮?由黃河水運。冬深水涸。禱於神。一日而浮至孟津。他舟隨水得濟。亦靈矣哉。   出關林千步。新築一大道自西而東。闊二丈餘。由洛陽東。可接開封。西可接潼關。是亦大工程。然往伊 闕者不循是道。   南京漢口之馬車。其速力不後腕車。河南山東之馬車。則倍滯矣。一由於道路之惡。一由於馬力之弱。
出版者:
簡榮聰
日期:
出版品發行日期:1993
格式:
文字檔
來源:
臺灣文藝叢誌
語言:
中文
範圍:
臺灣文藝叢誌
管理權: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列傳四
風俗志
古今詩話菁華(四)
教育志
列傳三
愛爾蘭之形勢 (THE POSI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