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點到鞏縣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TUZ-320000032810
資料類型:
文字
著作者:
洪月樵
主題與關鍵字:
八州遊記
描述:
內文:十二點到鞏縣。車所行仍是開鑿山路。路上見伊洛合流之水。惟不見及鞏東北入河處。洛水在此入河曰洛汭。即禹貢導河。東過洛汭。及夏五子作歌。徯于洛汭處。本古鞏國。後河南惠公封少 子於鞏。是謂戰國東周君。春秋時為王邑。故昭二十五年。王子朝黨尹圉。涉鞏之洛水。焚東訾。即鞏縣西南之訾城訾聚也。二十三年。敬王使單子取訾。或子朝之西訾矣。南有鄩水。合洛入河。昭二十三年王師晉師圍郊。而郊鄩潰者也。洛汭亦曰洛口。隋置洛口倉。後為李密所據者。北宋帝陵。多葬於此。因汴京無山也。入河之口。明嘉靖後流徙氾水縣矣。時十二點十三分過一隧。十六分一隧。十七分一隧。每隧一分時。  車洞既盡。一出隧。仍見穴居者滿山。山少草木。或密聚如蜂窩。或散處如蛇穴。大行山。太原井陘路。靈寶縣南土嶺。居民住洞穴亦如此。余在海外行山中過番窟。尚是團茅結屋。不須墐土穿戶。不料中原腹地。受數千年休養煦育。而猶留太古蒙昧之風於此間。斯真陶復陶穴。未有家室。如彼西戎矣。   十二點三十分過一長橋。其下即洛水之流。蓋洛水到偃師合伊水。其流倍大。到此受鄩水。受石子河。受長羅川。兼黑石津。故雖深秋。勢仍滔滔。河岸遂闊 於他處。洛水在此。循岡陵之間斷。自西南而東北。屈折循山?出山。至氾水縣滿家溝。合氾水入黃河。   三十六分到黑石關。南有黑石渡而無關。此地仍屬鞏縣。驛站右畔。穴山作大鹽廠。左畔一水東南流。即將流至前過長橋之洛水。此地有公司廠。穴居之人雖多。然有數處建瓦屋於穴前。藝植草木者矣。左畔仍見洛水向車前來。又行十分。見山中華屋聳然。野菜盎然。人家欣欣有生意。   一點二十五分。到偃師縣。帝嚳古都。亦湯王亳邑。商有三亳。此西亳也。北亳在歸德西北。南亳在歸德東南。迨盤庚再自河北遷此。爰改國號曰殷。武王克商。示欲偃武。爰名偃師。春秋時。西屬周。故昭二十六年。劉人敗子朝于尸氏。縣有尸鄉。東屬鄭。故隱十一年。王取鄔劉之田于鄭。縣有鄔聚。尸鄉今為新蔡鎮。在縣西南五里。太康地記。載有亳阪。有湯墓。有太甲所放桐城。史記載田橫自刎於尸鄉廄置。漢以王禮葬其頭。亦此地。自車站北逾山坡。有首陽山。即春秋僖五年之首戴。亦北邙分支。為五首陽之一。有夷齊廟墓。縣南嵩山路。有緱山。為王子晉仙蹟。即春秋昭二十二年晉所軍之侯氏。縣治南三里。為洛水入伊水處。   自偃師站下車。則見車站北為曠野。南畔偃師縣路。惟馬車聚焉。附近除小飯店二家外。其餘落落人家。僻在遠處。賣點心者露立平野。余欲向縣城覓宿。然後遊嵩山。驛長及警吏云。縣治在六里外。為喚僱馬車而往。一路揚塵蔽天。行者寥寥。四顧不見山也。鄭州人以為嵩山去偃師百里。漢口日本人以為六十里。至此亦遂信之。不知余出鄭州。不多時早已望見中嶽。特余意中五嶽。以為出雲蔽天。比海外山當倍高且倍大。而不知 其不爾。故若無見也。車行遲滯。馳一點有半。始入偃師北城拱辰門。城低而小。車夫遍覓客店不得。店多庳隘。余自寫字問於縣署間人。指三處均小飯店。不可宿。與火車中人及驛長所云偃師僻縣無客館者。至此乃信。當余欲遊嵩時。上海漢口朋友皆力阻。以為河南匪亂地。不可往。迨九月十四日。京漢火車果不通。十六日再通。余即毅然入河南。至鄭州。安堵無所驚。乃今至此。既無宿處。而欲入山。乘車則倍遲。覓轎則莫得。徒步又不能。不得不從楸兒 之言。返至車站候洛陽火車。
出版者:
簡榮聰
日期:
出版品發行日期:1993
格式:
文字檔
來源:
臺灣文藝叢誌
語言:
中文
範圍:
臺灣文藝叢誌
管理權: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疆域志
撫墾志
列傳六
外交志
鄉治志
初二日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