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山尾有朝陽庵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TUZ-320000032792
資料類型:
文字
著作者:
洪月樵
主題與關鍵字:
八州遊記
描述:
內文:梅子山尾有朝陽庵。東對大別山。大別即魯山。以魯肅墓名。與武昌府城內蛇山對峙。故又名龜山。形亦似之。三月漢上士女登山。謂之踏龜。山上?臺。關係漢陽漢口武昌三處。?彈可遠及武昌城。山下有洞。不測淺深。不知為桃花洞。抑藏馬洞。抑孫皓鎖穴。   大別山麓有桃花洞。洞泉曰桃花溪。息夫人廟在其間。故曰桃花夫人。名與地恰稱其人。立廟不知始何代。乾隆五十八年。湖北試用知縣徐鑅慶。與岳州別駕瞿蒼農。遊大別。為之重修。立宮肖像。碑詞亦蘊藉。所謂獨立南國。胡然而天。蜉蝣溷濁。鸞鶴翩翲。又夕陽一片。東風五更。長林峰亂。古洞潮生者也。今廟已為某學使奏毀。大約毀在道光末咸豐初。士女裙屐。失一踏青立足地。立廟固多事。毀廟益 覺多事。今日鐵政局即在其廟址。或謂廟址在琴臺者非也。余繞行大別山麓。望其上大廟作兵營。勝處為兵守。亦憚登陟。遂不上。未知禹王廟何如。惟聞山巔岳忠武廟。山半關神武廟。香火尚盛。是亦鄂中正氣矣。   大別山。因禹王導江導漾所至。名滿天下。?古今。其實非江上大山。周不過四五里。高不過數百尺。比北固山固甚大。比馬當山則殊小。置廬山五百?間。僅足當一?下之平阜。謂之龜山。其平 可知。而名早顯於廬山。則禹王之澤長矣。然漢時實不以此為大別。杜預解春秋云。大別闕。不知何處。則晉人已不知大別所在。若漢人則以為在安豐也。班固前漢書地理志。六安國下云。安豐、禹貢大別山在西南。劉昭校後漢續志。廬江郡下云。安豐有大別山。鄭康成注禹貢云。大別在廬江安豐縣。安豐即光州固始縣東南。而鳳陽府霍丘縣西。其地介二縣之間。今亦有大別山。固不近漢水入江處也。然桑欽山水澤地經文。亦曰大別山在廬江安豐縣西南。京相璠春 秋土地名。亦曰大別漢東山名。在安豐縣南。地說言漢水東行。觸大別之阪。南與江合。酈注以為與尚書相符。故於江水條言巴水出雩婁縣之下靈山。即大別山也。晉雩婁。為漢安豐。亦即春秋傳雩婁。見襄二十六及昭五年。自酈道元之世。皆以大別在安豐。而今日漢陽之大別。當時皆以為翼際山耳。迨唐人始認翼際山為大別山。孔穎達猶不敢以釋經。至李吉甫始著之於元和郡縣志。而宋儒見其近漢。又近江。遂篤信之。而駁地志水經在安豐 者非是矣。顧後儒亦多從漢人之說。其理亦持之有故。謂禹貢至于大別。南入于江。則大別在漢北。安豐之山方合。若龜山反在漢南也。春秋傳子常濟漢而陳。自小別至大別。則大別在漢東。亦安豐之山方合。今龜山反在漢西也。禹貢內方至于大別。內方在竟陵。古今無異說。則亦安豐之山與竟陵一氣。若龜山則隔離遠矣。禹貢導山。多舉大山。內方既周迴百餘里。則大別亦必亞之。今安豐之山為分水嶺。水經注 所謂巴水出其南。決水出其北。其大與內方相稱。若以龜山方之。則厭然小矣。綜是數說。較唐宋之說為長。所不足者。今之安豐山。距離漢水遠耳。顧欲釋此。亦有理解。禹之時。漢水曲而北。春秋時猶然。故蔡侯將北歸。必濟漢。漢以前猶及見其?。故孔安國傳。有觸山南迴之說。漢以後漢水日趨於西南。下流壅塞。水患日多。故其去安豐日遠。前人謂不近漢水。無緣得在安豐。職是故也。今觀漢口之世有遷移。則漢之經流支流。 時有遷移。從可知矣。余謂安豐之大別。自周以來迄北魏。已成二千年古蹟。漢陽之大別。自隋唐迄今。亦千八百載古蹟。均之為古蹟。可不必齗齗為分左右袒。惟知其為二。不至混而為一。斯學古者之事也。   龜山為翼際山。亦二千餘年之蹟。亦名山矣。何必齗齗爭為大別山哉。然安豐之大別方晦。而漢上之大別遽顯。斯後世所以志禹功。亦後人所以思禹德也。則謂翼際山為大別山也固宜。
出版者:
簡榮聰
日期:
出版品發行日期:1993
格式:
文字檔
來源:
臺灣文藝叢誌
語言:
中文
範圍:
臺灣文藝叢誌
管理權: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下龍門臨伊水
虞衡志
話詩體裁示及門
富順宋芸子太史育仁
右筆記
教育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