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點正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TUZ-320000032763
資料類型:
文字
著作者:
洪月樵
主題與關鍵字:
八州遊記
描述:
內文:五點正。舟至湖口。東南沿岸之山。秀聳江上。山下人家錯落。山內四際。處處起炊煙。山之大者。亦彷彿 馬當。盡西南岸。一洲突出江中。與湖口山相對。洲上亦有人家美屋。集成一聚。蓋即咸豐時水戰所謂梅家洲者。湖口一山。圓峙於南。與北洲作南北拱勢如門。鎖鑰內湖之水。與湖內石崖對處亦如門。湖中一山。峙如小孤而較大。去湖口治約十餘里。蓋即所謂石鐘山矣(形亦如仰鐘)。然石門指內重與指外重。尚屬疑問。湖口圓山之上。亦有?臺。密聚人家巨廈。屋皆粉白。圓山後一城自西?東(時舟行正西)頗大。埤堄不損。人煙亦密。即湖口 縣也。蓋于此地見鄱陽下流入江矣。咸豐四年。湖北水軍攻湖口。前軍卒三版闖入姑塘。大船在後。被?截斷。?於湖口梅家洲。立堅屯。作浮梁。外復屯小孤小池。內立壘石鐘山。外江內湖。官軍遂不通。彭公玉麟道湖南。亦阻袁瑞?四五百里。乃謝從者。敝衣徒步。偽乞食至南昌。撫內湖軍。直至咸豐七年。外江內湖。合攻湖口。陸軍潛上湖口城。背山揚旗鳴角下。岸?洲?、石鐘山小孤山?。始破走。即此地也。于今山色青青。不見戰瘢矣。過湖 口(時五點四十分)。所見山即廬山。江上可以望廬山形勝。蓋長江莫大之山。惟五嶽可以相方。余來江西。即為廬山也。孟浩詩挂席幾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峰。洵然洵然。彼自上流來幾二千里。始見此名山大山。余自下流至。亦幾二千里。始覺有此巖巖。而廬山高?。實不止香爐峰。惟遠處望山。多有香爐形耳。如遠海視臺灣。亦似香爐燭臺。迨入臺灣。並無是山。   夜至九江。已七點三十四分(湖口至九江五十餘里)。時昏黑不見城。惟 見燈火電火閃閃如長蛇。江在城北。船一傍躉船。划子舟蟻集。大安旅館。呼划子接到江邊。上岸即至大街。街在城外。城前枕大江。後負盧阜。江山形勢。又別抱雄偉之觀。翼二十八日十一點。出遊過龍開河。木橋橋長。二十多丈。闊二丈。橋邊喚划子舟南行。少頃到唐時李渤所建石橋。橋洞水淺。停舟登石橋。再喚橋下划子向甘棠湖。湖在九江城南。古名南湖。又名景星湖。水通大江。李渤為刺史。築隄湖之陽以濟涉。故名甘棠湖。余往廬山 時。即過刺史隄。湖與龍開河接。自石橋泛舟二里餘。即至湖。南北作曲勢。長二里強。東西闊二里弱。水橢形。環湖皆巨寶。惟迤南一帶在廬山路無之。西為大街。屋製半古半今。有方式洋樓。皆負水而居。基半在水。或砌石。或支木。湖北水中立煙水亭。本浸月亭也。亭或謂周元公建。或謂元公子壽建。亭南向。正對廬山。尤對廬山雙劍?。書畫佳聯頗多。萬曆順治間督關黃及崔一再修造。乾隆十四年巡道唐及李。添有眾妙樓。翠照軒。今 不見。蓋為咸豐三年遭亂毀也。迨同治癸酉間。劉峴莊為巡撫再飭建。前為亭。亭後堂。祀呂純陽。後殿奉關神武及四將。稱五賢祠。左為客廳大廳。前為舞臺。右亦客廳。廳前立望亭。簷下有光緒十八年壬辰李縣碑記。柏樹雜木楊柳。植左右階畔。馺娑可觀。亭四圍臨水。繚繞嘉蔭菴謁。在亭前倚湖而看廬山。極嶄巖澹?之趣。惜是時廬山面目。半為雲封。
出版者:
簡榮聰
日期:
出版品發行日期:1993
格式:
文字檔
來源:
臺灣文藝叢誌
語言:
中文
範圍:
臺灣文藝叢誌
管理權: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開闢紀
軍備志
列傳五
天山賦並序
臺灣文社 正式成立,大會記
話詩體裁示及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