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漈之說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TUZ-210000022021
資料類型:
文字
著作者:
雅堂
主題與關鍵字:
雅堂先生餘集
描述:
內文:落漈之說,見於諸書。閱薇草堂筆記,以為在臺附近,然自海通以後,輪船往來,未曾遇此,豈果有其地耶?臺灣志略謂康熙二十三年秋八月,福建陸路提督萬正色,有海舟將之日本,行至雞籠山後,因無風,為東流所牽,抵一山,得暫息。舟中七十五人皆莫識何地,有四人登岸探路,見異類數輩,疾馳至,攫一人共噉之,三人逃歸;遇一人於莽中,與之語,亦泉人,攜之登舟,具言妖物噉人狀,曰:「彼非妖,此地之人也。蛇首猙猙,能飛行,然所越不過尋丈。往時余舟至,同侶遭噉,唯余獨存。」問何以獨存故,則舉項間一物,曰:「彼畏此,不敢近爾。」視之,雄黃也。眾皆喜,曰:「吾輩得生矣。」出其簏,有雄黃百餘斤,各把一握,頃之妖物數百飛行而來,將近船,皆伏地不敢仰視,久之逡巡而退。逮後水轉西流,其舟仍回至廈門;按此則所謂萬水朝東者也。古人以為尾閭,為眾水萃匯之處,迴環低下,舟入其中,則不能出;然其所言者為雞籠山後,似近蘇澳,或為附會臺灣之島,如所謂五使嶼者。惜其時舟人不知繪圖測量,以供研究,而僅為海客之談瀛也。舊志又謂臺灣東北有暗澳者,昔年紅夷泊舟其地,無分晝夜,山明水秀,雜花滿谷,無人居。紅夷以為勝境,留二百人住,與以一歲之糧;次年再至,則暗如長夜,所留人無一存者。取火索之,別無所見,唯石上留字;謂至秋即成昏黑,山中俱屬鬼怪,漸次而死,蓋一年一晝夜云。
出版者:
連橫
日期:
出版品發行日期:1974
格式:
文字檔
來源:
臺灣文藝叢誌
語言:
中文
範圍:
臺灣文藝叢誌
管理權: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軍備志
維持漢學策
典禮志
《詩畸》(Ⅱ)
臺灣文社 正式成立,大會記
列傳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