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之語與漳泉同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TUZ-210000022009
資料類型:
文字
著作者:
雅堂
主題與關鍵字:
雅堂先生餘集
描述:
內文:臺灣之語與漳泉同,不知者以為?舌之音,而細心考究,各有源流,且有遠自二千餘年者。夫不通小學,則不知社會之變遷;不識古音,則不諗民族之進化;余以報務之暇,瀏覽諸書,頗有所得,今試舉其一二:臺語謂「駝背者」為「隱居」,當作隱龜;古說:「隱,隆起也。」舊義多用反釋,如:「余有亂臣十人。」「亂」訓為「治」;「格於上下神祇」,「格」訓為「通」;則「隱」之訓為「隆起也」,「龜背也」。左傳泌之役,樂伯射糜麗龜,釋「麗」「著也」。龜背之隆高當心者,是隱龜二字,合之則為背之隆起也。較之駝背,尤為典雅,此一例也。臺語謂「驕蹇」為「呂巨」,余初不知其字,莊子列禦寇篇云:「如而夫者,一命而呂鉅,再命而於車上舞,三命而名諸父」釋「呂鉅」,「驕蹇也。」其義實同,此又一例也。臺語謂賭者之欲決勝負曰「食」;余初亦不知其字,戰國策孫臣說魏王曰:「王獨不見夫博者之用梟耶?欲食則食,欲握則握。」是「食」、「握」二字固古之賭語,而今尚存者,此又一例也。又臺語謂「餓」曰「枵」,漢書有「枵腹從公」之句;臺語謂「粥」曰「糜」,晉書有「何不食肉糜」之語;此外尚多。余著臺灣辭源,引證頗廣,蓬篳書生,咬文嚼字,每有所得,拍案自喜,然此中趣味,固不可為顯者道也。
出版者:
連橫
日期:
出版品發行日期:1974
格式:
文字檔
來源:
臺灣文藝叢誌
語言:
中文
範圍:
臺灣文藝叢誌
管理權: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列傳三
列傳七
澎湖處大海之中
話詩體裁示及門
虞衡志
臺灣詩社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