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部落格
Facebook專頁
ENGLISH
珍藏特展
目錄導覽
技術體驗
成果網站資源
目錄導覽首頁
HOTKEY快速導覽
內容主題
典藏機構
進階搜尋
資源聯盟
首頁
目錄導覽
內容主題
檔案
臺灣文藝叢誌暨其文人社群
首頁
目錄導覽
典藏機構與計畫
公開徵選計畫
國立中正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臺灣文藝叢誌暨其文人社群數位典藏計畫
蘇門山在城之西北七里
推薦分享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TUZ-210000021473
資料類型:
文字
著作者:
雅堂
主題與關鍵字:
雅堂先生餘集
描述:
內文:蘇門山在城之西北七里,為晉孫登隱居之地。聞其景甚佳,擬一遊之,而行色匆匆,竟未獲往,他日重來,當登臺一嘯也。 自此以南凡百六十里,是為黃河北岸,一望無垠,土磽民瘠。黃河為世界巨川之一,其源發於星宿海。在崑崙之東,初分二支,併而東北流,經甘肅,出長城,繞河套,至歸化城。折而東南,復入長城,為山陜分界。中貫河南,以達山東,而入於海。其長凡九千餘里,儼然南北之限也。然河之故道在濬縣,至宋始決而南;其流自高而下,挾沙沸騰,色黃而濁,故曰:「俟河之清,人壽幾何?」也。鐵橋之長計有三千十法尺,為華里六里有奇,其礎九十有九,搆造艱難,可稱巨工。余乘快車而渡,凡十七分鐘始達南岸,則此可知其大矣。我臺下淡水溪之鐵橋,為東洋第一,其長一千二百五十尺,而此幾多二倍。夫黃河之險,言者咋舌,而今乃得乘車而過,風馳電掣,若走平原,幾不知跋涉之苦,此則科學之日進,而人工之極巧也。昔者黃河之害,歷代苦之,設官以治。而一逢汎濫,橫流滔天,陷人畜,沒田廬,隱為中國禍,幾乎無策可施矣。顧余嘗考之尚書,徵之春秋,觀之漢史,而黃河之安危略可知矣。書載禹治水後,九州攸同,四奧既居,六府孔修,眾土交正,自是遂無水患。及商之中葉,河圯於耿;祖乙二年,遷於庇;又遷於奄;盤庚十有四年,再遷於亳;改稱殷。皆因河害也。然其後歷周至秦,為歲一千有奇,而河未嘗決,豈史之缺文歟?夫春秋為孔子所修之史,地震山崩,有災必書,隕霜隕石,有異亦書。而二百四十二年中,其書大水者九,然杜預之註,以為平地出水曰大水,則非河決明矣。且春秋之時,宋鄭魯衛秦晉多在黃河流域,何以晏然無事?而戰國之時,又何以晏然無事?此則不能無疑者也。漢興三十九年,孝文時,河決酸棗,潰金堤,金堤在白馬縣東五里,今濬縣也。其後四十有餘年,孝武元光中,又決瓠子,帝自臨,沈白馬玉壁於河,下淇園之竹以為楗,卒塞之。自是以來二千年矣,無代不有河患,其大者壞山襄陵,郡邑為墟,兩河之民苦矣。然而周秦之際,胡以無害,此不可不為詳究之也。余嘗獨居深念,而得其理;當周之世,地廣人少,井田為制,溝澮疏通,家給人足。其後暴君汙吏,謾其經界;秦人又開阡陌,民不得耕,無所獲食,於是爭墾河堤,動其土脈,其決一也;周代農政,設備甚周,沿河種樹,視為要圖,太古森林,又多未採。及乎戰國,政亂民窮,楚漢爭雄,輒在河曲,兵燹之間,剪伐殆盡,樵蘇不禁,堤防易崩,其決二也;瀕河之國,各防其害,設官以理,無或疏虞。後代不得其人,視為故事,隨時補苴,弊竇百出。吾聞清代河吏且有以河決為利者,巨大國帑,坐而吞食;其賢者亦為治標之策,不為立本之謀,其決三也。夫荷蘭為海西之國,治水之法,深得其宜,故無洪水之禍。今黃河之害,昔昔漏卮,民困國窮,何可不治?而欲治之之法,當以種樹為第一,而人民不得侵耕,官吏不敢私利,而後可澄其源也。
出版者:
連橫
日期:
出版品發行日期:1974
格式:
文字檔
來源:
臺灣文藝叢誌
語言:
中文
範圍:
臺灣文藝叢誌
管理權: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資訊
雅堂(1974)。[蘇門山在城之西北七里]。《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59/1d/ec.html(2015/07/21瀏覽)。
直接連結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59/1d/ec.html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感謝您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為了讓資料更容易被檢索利用,請選擇和這項數位資源相關的詞彙:
黃河流域
下淡水溪
歸化城
巨川
漢興
請填入更適合的關鍵詞
推薦藏品
富順宋芸子太史育仁
建國紀
度支志
古今詩話菁華(五)
農業志
宗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