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部落格
Facebook專頁
ENGLISH
珍藏特展
目錄導覽
技術體驗
成果網站資源
目錄導覽首頁
HOTKEY快速導覽
內容主題
典藏機構
進階搜尋
資源聯盟
首頁
目錄導覽
內容主題
檔案
臺灣文藝叢誌暨其文人社群
首頁
目錄導覽
典藏機構與計畫
公開徵選計畫
國立中正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臺灣文藝叢誌暨其文人社群數位典藏計畫
文明進步之原動力及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之關係(三)
推薦分享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TUZ-020115002272
資料類型:
文字
著作者:
三旡
主題與關鍵字:
臺灣旬報
描述:
內文: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有相互的關係觀之上說。可以瞭然無疑。例如近代社會狀態之改革。或政治上新形式之出現。本自由、平等、博愛等觀念指導而來。同時其社會上政治上之變遷。更能返而與以助力。使自由、平等、博愛等觀念普及於一般。夫物質文明之進步。如社會狀態及境遇之改變政治上之新形式、經濟組織之革命、器械之發明等之外部的制度或事物。其所影響於人類思想及感情者如何。殆不可知。而吾人生活內容之思想或感情等之豐富複雜。日益增高。蓋為精神文明之進步。即精神。文明者。所以示人類本質的發達之程度者也。 柯洛息爾以為植物植物之價值。因其自身之性質及土壤之狀態而決定。則人類之價值。亦因其自身之性質及生活之境遇狀態而決定也明矣。故變化植物之性質。變化人類種族之性質者。不外徐徐間接豐饒土壤。改善生活之境遇狀態。使其價值增高。然若過於置重生活之手段或境遇之狀態。又不能認為有深妙之真理也。人類之真正目的。在人類之本質的增高。而能開拓境遇。征服自然。改善生活狀態。以物質與力為手段而十分利用之。即能奏其效果也。法國有名之文明史家格索脫嘗言。文明者。進步與發達之意味也。而其所謂進步、所謂發達□□□□□□□□□改善。富之增加、富之公平的分配、社會各人之安寧幸福、生活手段之發達、圓滑的活動、人與人社會的關係之合理的完全組織等為意味。故曰「如此則雖為人類種族。要與蟄居蟻穴或蜂巢之生物。無大懸殊。使吾人身居社會之中。於秩序於安寧以上。毫無所求則其最高之唯一目的。將不過為生活手段之產出、及其等的分配而已」然所謂文明「依吾人之理解。決不僅限於所謂社會安寧幸福之簡單的觀念而止。更稍進而精密的觀察之。則於社會生活之進步與改善外。可於吾人所謂文明之中。發見他之發達為所包含。即個人的生活之發達。人類之心及能力之發達是也。由格氏之說。文明之二要素。即社會的環境之改善人類之發達。二者固有密切的關聯。而為相互的活動者也。彼謂「吾人若考察世界之歷史。則得認為同一之結果。即人類智力之全部開展。必能及於社會之上。而社會狀態全體之大進步。又恆能有益於人性是也。」見氏所著「歐洲文明史」開拓境遇以為生活之手段者。當然為努力之表見。故得視為物質文明。特物質文明者。其自身非有目的。斯固事之至明。然苟以此付諸等閒。曾不顧及。則本質的精神文明。行且與之共陷於萎靡之運命。夫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恰如人類肉體與心靈之關係。離肉體則心靈不能存在。而心靈之活動程度過低則雖如何強健之肉體。亦不能出乎動物的生存以上也。印度之文明。以其重視精神文明。而於物質文明。不少顧慮。故日見其歸於停滯萎縮。物質文明。與剌戟於精神文明。而迥傾向於靜的瞑想的。則其結果必成為固定的狀態。故不可不以動的文明救之。蓋此二種文明。實互相剌戟協力而進行發展者也或曰。生活之手段豐富。社會之狀態改善。則物質文明。雖曰生活發榮滋長。然若道德、宗教藝術、各方面。無所進步。人類之人格。毫不加高。則精神的方面。反致先被犧牲。愈益低下。故物質文明者。直虛偽自欺己耳。此種議論。確為真理。近代人惟以追求物質文明為能事。力謀奢靡、與物質的官能的之快樂而絕無饗足之心。是固無論何人不能否認之事實也。雖然。精神的方面。橫被棄置。此非直接物質文明之罪也。人類囿於物質文明。而無能自拔。支配物質人類真正理想。又毫無實現之可期。於是而種種之迷妄、矛盾、與混亂遂由之而生耳。故狄雷有言「各種社會的進步之精髓。無不含於物質文明之獲得中。脫非然者。人類將不得不歸於原始的野蠻狀態。然人或取物質文明之事功。僅為利己的目的而使用之。同時又將依賃銀或俸給而生活之人。因自利之故而犧牲之。乃至破壞社會之道德的標準。斯時固不當對於物質文明。肆其攻擊之端。其遇在於人類缺乏精神文明之理想。吾人於此。不問社會自覺之高的標準如何。應比較前時代之低的標準。對於單為自己利益之人而事其攻擊也」無論如何。吾人不可不具文明之高尚理想。物質文明。固應為實現此種高尚理想而使用之。吾人豐饒土壤所以使植物滋生。嬌化放蕊。得以成賓者也。物質文明者、精神文明之土壤也。不因生活手段之故。而為其所囿。則必能為有效的之利用與支配矣。
出版者:
鄭玉田
日期:
出版品發行日期:大正11年11月30日
格式:
文字檔
來源:
臺灣文藝叢誌
語言:
中文
範圍:
臺灣文藝叢誌
管理權: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資訊
三旡(大正11年11月30日)。[文明進步之原動力及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之關係(三)]。《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58/f7/37.html(2015/07/21瀏覽)。
直接連結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58/f7/37.html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感謝您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為了讓資料更容易被檢索利用,請選擇和這項數位資源相關的詞彙:
原動力
奢靡
請填入更適合的關鍵詞
推薦藏品
列傳二
教育志
列傳六
鐵峰詩話
臺灣哀詞
臺語考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