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二文明之衝突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TUZ-010504008222
資料類型:
文字
著作者:
樗牛
主題與關鍵字:
臺灣文藝叢誌
描述:
內文:人於己所知之外。無物可信。誠可謂偏於私淑矣。故西學者欲以西洋之學理。而繫綰一切事物。不知所以隨時處變。以致陷於知同不知異者。比比皆然。反之冥於西學者。過措重其自國之特質。而不覺揚己以抑他。難免有見異不見同之弊焉。雖有辯同異全分之差等。說勸解調和之必要。而鮮睹不卒於一知半解之臆斷者。是亦可謂自己的之勢也。吾人惟喜東西二文明之牲牾。漸脫去政治社會。而從於文學美術之環境也。斯為文化發達之途上殊必要。此吾儕恆所豫期者也。今日雖不欲騷狂。宜施之以適當準備。固吾人對於文學上當然之責任。試觀於演劇界上新舊派之競爭。於小說界?案可否之論。及美術界之裸體繪是非之說。此果表明何事耶。由其外形觀之。洵若錙銖之事。而究其由來之?。孰謂非東西文明之齟齬哉。至於倫理、宗教、教育之問題。則兩洋之思想。各保殊樹異。灼乎多若枘鑿之難相容者矣。一葉落而知天下秋。敢問我國文士對是之覺悟何如乎。向者(明治二十八年十月)有倡樹立東洋新美學者。吾儕深喜其刮目于東西文明之調和。獨感其說膚淺杜撰。不過得資識者之笑耳。如其所言。「西歐之美學但由西歐特殊思想所反映之美術。而歸納於一特殊典則而已。云之。乃論者自曰其對西歐美學之無識者歟。夫懷如是蠡測。且銜勸解調和之意。其為越俎之甚矣。美學之說明美術。非祇據美術以立也。誠西人所說關於人体之「象徵的」。或音樂建築等。得直揣以律吾人之尚好。至於美學之源理。則本乎人心。無偏於主觀的者。是其美學所以成立為科學也。關於漫然口倡建設東洋新美學者。吾人不禁獨悲其學風之輕挑。思索之鹵莽焉。夫欲調和事物。必須知其內容方可。吾人想東西文明終不得不調和。然宜有忍耐與精勤也。不可逼於剎那之客氣。今之青年欲立獨創之意見。動則詡詡而言曰。「今日之讀書者惟覽死文死語耳噫人而無獨創。與鸚鵡奚擇與猿猴孰甚」凡此輩與論建設東西新美學者略似。今多是輩。留一時之空論。實行決不能作之。誠夫世界思想繹絡漸。逐生氣的發達。古之為世界文化有所貢獻之學者。其思想煥乎尚存。使有敢謂「拍拉圖阿里士德勒斯之思想巳枯寂□」者。必出自齊東野人矣。既非理解過去之思想。焉得益於將來之學問哉。哲學雜誌之一記者。謂「明治學術界以知新為名而陷于近眼膚淺之弊」其言實中於時弊之肯綮。今日青年。研究古典者姑勿論。几擯斥先哲之思想。而欲挺身于世界的思想之外。單身素手。而欲發揮其所謂創作的思想。識者?悲其徒誤後生焉耳。今尚未至於能理解西歐之思想。故東西之優劣不分。而吾等尚未能綜合西學。況於超駕二思想而欲勸解截斷呼。吾人再提前言而求於將來學者。曰。忍耐。曰。精勤。曰遠大之目的也。世之管見者流蓋有青年深認研究古典之必要。者其雋邁之意見吾人不勝喜。之洵如施爾禮爾所言。「古尊之知識。皆活於代代。」世界思潮。過幾千年。皆由賢人與之助力。遂成今日之文化。故須知世界的思想之於歷史的發展也。今日所謂歷史的研究之於思想修練上。或於發達上。皆絕對必要。厥為歷史的發達之外。莫須有所謂創作的意見故也。
出版者:
鄭玉田
日期:
出版品發行日期:大正12年4月25日
格式:
文字檔
來源:
臺灣文藝叢誌
語言:
中文
範圍:
臺灣文藝叢誌
管理權: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右筆記
古今詩話菁華(四)
宗教志
下龍門臨伊水
軍備志
建國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