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美術之學說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TUZ-010503007552
資料類型:
文字
著作者:
伯明
主題與關鍵字:
臺灣文藝叢誌
描述:
內文:「主智說」康德氏所倡也。氏著有賞鑒批判一書。繼純理批判實踐琛性批判之後。其關美之意義。雖不無疵病。而美之為學。實白康德始。氏謂美之判斷不同。事理所見。僅及事實之相承。而又與道德判斷殊科。蓋道德涵有利益。而有目的存乎其間。而美感超然於利益之外。不寧惟是。美之判斷又與官骸之樂不同。蓋官覺之樂。因人而殊。而美有標準。其積極之義。則謂一物為美。以其形式適合吾人之理智與相像。二者又至相諧和。無杆格之虞。有是諧和。則一種愉快。隨之而生。所謂美感是也。故康德於內容形式二者。立甚嚴之界。以謂物之為美。由於吾人之判斷以施諸其形。而非因直接之感覺。而由是所謂內容之美。又稱表示之美形式之美之界安矣。 黑智兒氏所持亦偏於主智之說。但其謂美為觀念之表示。則與康德氏迴殊。蓋主內容者也。黑氏謂藝術之進化。分三時期其始物質多而意思少。建築是也。繼也二者平均。陶冶之術隸之。終則思想占領。此可見之音樂與詩詞也。 黑氏謂一物之美。存乎其所表示。其說誠不可易。但其謂一物所表示。獨立自存。不因觀者之心理而移。則殊不合事實。蓋物之表示。即觀者自身之表示。以無情之人觀物。是猶無所挾而遊寶山。必無所得也。 「主情說」叔本華主之最力。即謂其首倡此說。亦不為過。氏謂世界之中。其足為人紏纏甚多。內而意念相屬。情感熾然。外而物誘牽引。紛至沓來。欲脫茲煩惱。最善之方。莫如玩賞美物。蓋人方賞玩時。其身若與所賞玩者冥合。不分畛域。於是念盡塵亡。心極寧靜叔氏之說。本於其宇宙觀。渠謂世界本體。名曰意志。凡世間所有。無論其屬於自然。或心理世界。皆此意志自體之表現如吾人對於一切。持靜觀之態度。不思據為己有。則萬物無一不美。其所以不美者。以有利益攙入其中也。如是觀物。則吾人精神上之桎梏。自然解脫。而求生意志。亦隨之而消。其寧靜恬淡。不啻佛家之涅盤也。 「表現說」近八柯蒞斯主之。氏為意大利哲學家。其所持之說。度越前哲遠甚。其意謂美者非僅物之屬性。如常人所云。美之存在根於覺知。此覺知。即一種精神上之活動。凡人欣賞一篇美文。一齣戲劇。皆有此項活動。所謂審的經驗是也。有一於此經驗。則審美之動作已畢。譬如詩情雖未見諸文辭。其情不因之而有所增減。自柯氏觀之。美之本體。存手表示。凡吾人不能以現實或意想之聲音文字色彩無所表示者。不得稱之曰美。而聲音之字色彩無所表示者。亦不得被以此名。吾人性情未經表示之先。往往虛無飄?。存乎若存若亡之間。而山水花草詩詞所以為美者。以有吾人性情表示其中。故謂山水諸物表示性情。與吾人表示性情於山水諸物。兩間之意。實無差別。而吾人之所表示。其合手事實與否。皆非所計。蓋美術之家。以心眼觀物。不可繩以科學真妄之標準也。雖然其所表示。雖不盡合事實。而亦非出於矯操造作。或近於幻想。其所示者。必皆自然。甚且視己然事實。尤為自然也。 由上所說觀之。則通常之說。以謂內容形式之間。有不可逾越之鴻溝。而內容仍寄於形式。猶寄物瓶中。其說誠不可信。蓋此二者不可分離。離之美不可得。及文中詞句之位次。可謂之純然屬於形式者。若稍稍移動之。其所表神位。往往因之大變。則內容形容不可分離。其所以自然之故。彰彰明矣。
出版者:
鄭玉田
日期:
出版品發行日期:大正12年3月25日
格式:
文字檔
來源:
臺灣文藝叢誌
語言:
中文
範圍:
臺灣文藝叢誌
管理權: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疆域志
古今詩話菁華
愛爾蘭之形勢 (THE POSITI...
臺語考釋
列傳六
列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