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改良觀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TUZ-010503007551
資料類型:
文字
著作者:
方君璧
主題與關鍵字:
臺灣文藝叢誌
描述:
內文:作畫如詩文。為傳達思想。及描寫社會現象之利器。故凡畫家。欲表其情感美感者,必當使其畫能隨意之所及。以達其目的。否則必難表白情意而使人動心也。今日中國之畫家夥矣。然試問其能隨目所見。隨意所及。趁筆而達之乎。余期期恐其不能。其故何歟。蓋因畫家之力量不足。力量不足。非因其無天枋也。非因其不學習也。弊在乎專事臨摹古人之畫法耳。人各有特性。其感覺及思想皆不相同。臨畫久之。則將其特性及美感。漸漸沉沒。以至見他人所見。覺他人之所覺。不能發揮己意。墨守前人舊法。曰「古人書樹木如此畫人物如此。已皆有名於後世。我何改為」。不知萬物之變化無窮。而各有其美。朝暉夕陰。深林曠野。皆能令人留戀。是非僅古人所已畫者。始能為美也。且古人之寫法。亦不能無誤。即歐美各國亦然。惟其歷代畫家皆事寫生。留意天然。知其誤而改之。始有今日。中國畫家則不然。曰學古人惟恐不肖。甚至足不出門。閉門而畫山水。如是不特無所改良。且愈增錯誤。如人物畫中之人物。每無精神。而其體格亦不相稱。千人同面。太真與飛燕無別。仇十洲之美女。皆作垂肩。陳老蓮之人物。常頭大腿短。此乏解剖學之研究也。至於山畫水則常不合乎遠近學。無空氣厚薄之別。而不深邃。雖飄逸幽雅。多含詩意。亦不能使人對之。如身臨其地。建築畫(官殿亭臺等)尤多弊病。前樓後樓。如相重疊。牆倒欄斜。不可勝紀。人人見之。皆覺其誤。數千年以來。無所改良以只知臨摹前人舊法。不敢更變。亦因不事寫生。未有心得。之不能更變也。中國畫之病既多在臨摹。故欲改良之。唯一之法。則為寫生。以世界各畫家。無論中外古今。其所畫之物。必不能富於天然者。故吾人當以天然物為範本。太偉(1)有言曰。「前人雖有研究之價值。然吾人之當為範本者。乃天然物。而非前人也」。賀丹(2)亦曰「美術中之唯一方法。乃摹寫其目之所見者」汪精衛先生論詩曰。『佳詩須真而美。真而不美者。尚可以傳。美而不真者則不可矣。』論畫其亦當如是乎。中國畫之布局及含意。可以云美矣。惟甚不真。故常題詩以足之。如費曉樓之『夜船吹笛雨蕭蕭』。既非夜景。復無雨意。若無詩句。則僅知有美女吹笛而已。然雖如此。亦頗能令人神往。不真之畫。尚能如是。若能加以『真者,則其移人當何如耶寫生者。及所以求真之法也』。或曰『若終日寫生。則恐僅能畫其目之所見。而不能畫其想像者』。是不然寫生多。則天然物之體態及精神。皆在畫家之惱中。然後以之為材料。而發揮其理想。則其畫不失為理想畫。而更能奕奕有神使人感動。試舉法國畫家載希谷(3)所畫之『默除斯之木筏(4)』以證之默除斯船沉沒後。所餘數十人。棲於一木筏漂流海上二十七日。始得遇救。然己飢渴交加。相繼而死。生者僅八耳。此幅即畫其望見救船時之情狀。戴希谷聞人述此。恐僅藉想像。不得其真。故未落筆之前。常至醫院中。畫病人將死之狀。至於日色慘淡。波濤湧天。則在海濱風雨之日。寫生得之。故能令吾人見。此如親歷其境。而為之感傷不已也。中國唐時之畫家。本亦尚寫生。吳道子為將軍裴昊繪肖像。乃令之舞劍既畢。道子奮筆而畫。俄頃而成。姿態飛動。韓幹善畫馬。玄宗常令幹以陳閎為師。幹不從曰『臣自有師。陛下廄內之馬。皆臣師也』。徐熙常日遊園圃中。以求花鳥蟲魚之情狀。此數子者。皆中國之大畫也。以多寫生。故能以神采生動之畫。傳達其情感美感。而自成一家以名世。後人不求其故。終日臨摹數子之畫肖者自以為足。世人亦從而贊賞之。若以畫至於諸子。已達大成再無進步之可言者。十五世紀中法國亦多畫家。如佛克(5)等皆名盛於當時使其後出者亦以此為足。而終日臨摹之。則法國之畫何能如今日之燦爛也。改良中國畫。舍寫生以外。亦不可不稍研究科學。其最要者。則為解剖學及遠近學。吾人體中之構造甚為複雜。若欲得其真相。非能僅藉寫生。解剖者。所以研究人體之筋肉骨格。故畫家須知之。然後始易於寫生而不至有誤。吾人欲於平紙之上寫一極目無窮之野。雲際縹緲之山。及乎幽奧之深林。窈宛之流泉。或重樓高閣。近?遠榭。而使之位置無誤。俾觀者如親入其境。則非有遠近學之知識。必不能達之也。中國畫家如郭熙王維輩。雖有關於遠近學之言論。惟後人不加以精微之研究。致此學不能進步。誠可惜也。前所吾者。皆余一人之私意。甚為淺陋。未必有當。嘗聞蔡孑民先生言曰。『新文化運動。勿忘美育因之有感。雜亂書此。以求海內諸明達之賜教焉。
出版者:
鄭玉田
日期:
出版品發行日期:大正12年3月25日
格式:
文字檔
來源:
臺灣文藝叢誌
語言:
中文
範圍:
臺灣文藝叢誌
管理權: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撫墾志
節孝名冊
列傳七
藝文志
教育志
榷賣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