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降匈奴論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TUZ-010206008356
資料類型:
文字
著作者:
許子文
主題與關鍵字:
臺灣文藝叢誌
描述:
內文:吾讀史論正鵠。其論李陵之降匈奴有三。一白居易。一何去非。一方宗城。白居易之論李陵曰,不死於王事非忠。生降於戎虜非勇,棄前功非知。召後禍非孝。何去非之論李陵曰。委身與敵。不善將兵。方宗城之論李陵曰,徒知有功名。而不明事主之大義。是三子皆以成敗論人。而未能原李陵當年之心也。李陵者漢族之功臣,而李氏之孝子也,使鞮汗之役。沒於王事,敵以為漢之能將。莫過於陵。今陵已死。漢何能為,遂長驅大進。社稷岌岌可危。則必以輕死為非矣。使陵降虜之後。得有間隙。以與漢軍策應。轉入匈奴之庭。親斬單于之首,則必以降為當矣,使浚稽四戰。胡兵夜遁。賊臣不教以計,堂堂三千餘將士。奏凱而還。何前功之失哉,使李緒不施狡計。公孫敖不進讒言。陵雖降。武帝亦知其心。老母無恙。妻子俱存。范曹之謀。陵未能一日去諸懷。何後禍之有哉,管仲事魯也。後降於齊,韓信事楚也。後歸於漢,二子幸而見長耳。假令寂無所施,人亦曰委身與敵,不善將兵也。李陵何人,安能逃此物議乎。子夏曰事君能致其身。陵與匈奴相值。奮不顧身。亡救而敗。非戰之罪。且當危急存亡之秋。重寶埋諸地中。敗卒歸於寨內。與後世之全軍而降,賣主求榮者。大相懸殊,孰謂不明大義乎。綜此六事。三子之論。誠未必當。司馬遷班孟堅之修史。不明譏之者,必非無故而然也。蓋陵素有國士之風。能屈能伸。其降也,將有圖於後。而武帝不察。遽斬其家,此忠臣義士。所以負戟而長嘆也,夫伍員楚之舊臣。一入郢而鞭王屍。漢使之來。陵但曰。吾何負於漢,而終身不出一謀。以弱漢軍。可知其意之所左矣。其娶單于女也。亦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吾既以察察之身。而受汶汶之物,於漢長已矣。而吾家無後,令先君之嗣。將何如耶,倘異日箕裘克紹。未必不為報漢地也。其曰剌心自明。刎頸見志。浩然之氣。溢於書上。區區之心。欲謀單于。固非虛語,恨未有間耳。夫范蠡滅吳。曹沫破齊。非不遐舉,然天下如二子者,曾有幾何昔。豫讓未報智伯之仇而亡。蒯通不達韓信之志而沒,陵亦若是焉已矣。其曰陵雖辜恩。漢亦負德。雖非臣子所宜。但以較諸李緒之奸。管敢之狡,則又高出萬萬矣。蓋以武士氣魄。與文人異,故不覺其言之易。而推其心實未嘗忘漢,君子不以言廢人。此情尚可諒也。嗟乎吾觀昭帝之時。猶有任立政之勸勉。是霍子孟上官少叔亦知李陵之冤矣。亦知當時降匈奴之心矣。人之相知。貴相知心。李陵知已。以友而論。不在蘇武而在霍子孟上官叔矣。以君而言。不在武帝而在昭帝矣。彼白居易何去非方城宗(應作為方宗城)之三人。遠隔百世之下,惡能識當日之事。而偏執成敗之見。豈不謬哉。孟子曰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恒存乎疢疾。李陵孤臣耳。違棄君親之恩。長為異域之人。操心必危。慮患必深,故能明種族之義,達權變之道。與之共立胡廷。計議大事,陽以榮吾家。陰以助吾國。觀夫前漢興隆。屢有匈奴之患。後漢傾頹,竟無匈奴之憂者。安知非李陵之謀,有以善全其後耶,且吾又思之。李陵既貴為單于婿矣。尊為右校王矣。赫赫權勢。可以操縱人心。前後漢人之歸降者。實繁有徒。意必恤其同類。足其衣食,為漢人之所稱頌。胡人之所欽仰,故死後立碑。卓然千古。迄今過其下而讀其文。猶令人低徊而不忍去焉。故曰李陵者漢族之功臣,而李氏之孝子也。
出版者:
鄭汝南
日期:
出版品發行日期:大正9年10月15日
格式:
文字檔
來源:
臺灣文藝叢誌
語言:
中文
範圍:
臺灣文藝叢誌
管理權: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下龍門臨伊水
榷賣志
三點十分
澎湖處大海之中
愛爾蘭之形勢 (THE POSITI...
附頭份弔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