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與文孰重論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TUZ-010201004477
資料類型:
文字
著作者:
陳材洋
主題與關鍵字:
臺灣文藝叢誌
描述:
內文:魯論二十篇。載孔子以言垂教者不一。而記其雅言。則詩冠乎書執禮。記其四教。則文先於行忠信。可知詩之益人也固重。而文之博我也亦重。降及漢代。蘇武李陵。始制五言詩以贈別。漢武柏梁。又作七言詩之體裁。自是而後。以文章為華國之資。文藝為取士之具。於是涵今茹古。咀英嚼華。而六朝唐宋之間。染翰操觚者。或比七步奇才。或成一家機杼。詩翁詩伯之輩出。文宗文才之振興。有令人指不勝屈者矣。不意上下數千年間。詩文之運。亦隨風氣以轉移。遂使能詩者偏重於詩。能文者偏重於文。無惑乎有感詩文一道者。分詩文兩途。而叩其權衡何若也。其或不重於文者。謂自古文章無定價。如宋代四家之文。朱子猶以王安石失之鑿。蘇軾失之略。呂祖謙失之巧。林之奇失之煩。況當此西教東漸。文之所尚。又非競尚佳章之時。雖有青錢萬選之文。亦奚以為乎。故不若隨事物情景之所觸。歌成白雪陽春之調。宣通其意興。流露於行間。猶足見騷人韻事也。又或不重於詩者。謂詩之清新俊逸。古稱鮑庾。骨格風韻。今誰李杜。苟涉獵不精。難作金聲擲地。閉門索句。未能珠玉揮毫。雖日事推敲。篇吟千百。究亦塵飯土?。不足耐人尋味。反不若學盡十三經。胸羅廿一史。猶得揮如椽之筆。作大方之家。庶可望隆山斗也。然此之權衡詩文。皆偏重未當也。蓋四始六義之詞。雖成為五言七言之體。而興觀群怨之旨。仍蘊蓄包涵。吟之可躁釋矜平。作之可托言見志。雖以大文家如韓歐燕許。亦不敢以文之重若泰山。而詩可輕如鴻毛也。抑古今連編累牘。雖花樣不同。而名言卓論。總不越至理範圍。下春蠶食葉之筆。寫錦心繡口之詞。可以載道。可以會友。雖以大詩人如元白李杜。亦不敢以詩之珍重。可藏於石室蘭臺。而以文之輕薄。可視為風雲月露也。今我臺孤懸海外。僻處海濱。而鄒魯之風。幾歷滄桑。寂寂無聞。猶幸有各地之詩社林立。支社續興。是一髮寄千鈞之繫也。誠使能詩者不偏重於詩。而兼重於文。能文者不偏重於文。而兼重於詩。詩文兼所重。即兼所學。無不可承先而啟後也。又何必較其孰重孰輕哉。
出版者:
鄭汝南
日期:
出版品發行日期:大正9年3月15日
格式:
文字檔
來源:
臺灣文藝叢誌
語言:
中文
範圍:
臺灣文藝叢誌
管理權: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維持漢學策
東西科學考證(講演稿)
臺灣哀詞
愛爾蘭之形勢 (THE POSITI...
度支志
虞美人詠花二十韻十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