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論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TUZ-010201003961
資料類型:
文字
著作者:
陳錫儒
主題與關鍵字:
臺灣文藝叢誌
描述:
內文:韓人張良者。義俠之士,而非忠藎之臣也。當韓之見滅於秦也,良五世相韓。受恩深厚。思欲為韓報讎,故不惜千金之產。募壯士而奮擊始皇於千乘萬騎之中,雖誤中副車。而祖龍之魄,巳褫於一椎之間。其與聶政受巖仲子之恩。而剌韓相。荊軻感太子丹之情,而擊秦王者。同一義俠之舉顧良獨能於義俠之中。而運用其智謀之妙。有較諸聶政荊軻而高出一等者。蓋聶政雖能得志於韓相,而不免屍暴市中。荊軻不能得志於秦王。而反肉臠廷陛,豈及良博浪之擊。雖不得志。而能保全一身。更能保全力士。留為後日有用之資。非其神出鬼沒之妙算。亦安能如是乎。同為義俠之行。而非聶政荊軻所能望其項背者也。且不第此已也,博浪之志雖不遂。而嶢關之功則己(應作已)成,卒能佐漢而滅秦,使韓再立國。五世之厚恩,至此亦可稍報矣。庸詎知羽殺韓成。故良不得不再歸漢,而以仇秦之心者。轉而仇項。為漢王運籌帷幄以斃之。此大義大俠者之所為也,良固有之矣。而獨於忠君愛國之真誠,良則未免有虧焉。何也。昔夏為促所滅。而舊臣靡。更能佐少康以中興,齊為燕所並。而公孫賈亦能佐法章以復國。良係韓人。世受韓恩。理必具忠舊君。愛故國之深心,特患無機可乘耳,苟有機可乘。則當盡心力而為之也。乃何以漢王聽酈食其之言。欲立六國之後。趨刻印。將行佩矣。而良一聞其事。竟發八難而為漢王借箸前籌,使漢王即趨銷印。嗚乎自良一阻,而六國之後。無望再立。成因良故而被羽殺。韓之宗廟已不血食矣。良為韓人。而所忠者在漢而不在韓,何其戀新恩。而忘舊誼即,則事二姓之譏也。烏能免哉,或謂良之志。原欲為韓報仇而己。其事高祖非本心也,故滅秦滅楚而後。漢事己(應作已)成。韓仇己(應作已)報。遂自託於神仙之說。以遂其不事漢之本心。似未可以事二姓譏之耳。不知良之所以託言欲從赤松子遊者。因見夫高祖誅戮功臣。恐後禍將及己。故為明哲保身之計。而非真有不事漢之心。觀其謝病辟榖以後。猶且因偶語而納忠。引四皓以安漢。為帝心腹。為王者師。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而良之本心可概見矣。吾故曰韓人張良者。義俠之士,而非忠藎之臣也。
出版者:
鄭汝南
日期:
出版品發行日期:大正9年3月15日
格式:
文字檔
來源:
臺灣文藝叢誌
語言:
中文
範圍:
臺灣文藝叢誌
管理權: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雲林寺
度支志
古今詩話菁華(四)
軍備志
三點十分
列傳七